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41:47
幼兒園如何開展有效的環保教育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指南》中也明確了要讓幼兒“初步了解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可以看到幼兒亂扔垃圾、破壞草坪、隨便摘花等與環保教育相悖的舉動,環保教鴦成了一種形式教育、口頭教育。對于學齡前的幼兒來說,環保教育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白色污染”“酸雨”“可怕的沙塵暴”“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等這些復雜難懂的學術名詞,兩應該從幼兒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入手,讓幼兒從感性的認識和自身生活中積極、輕松、自然地接受教育,使他們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萌發環保意識,從而轉化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誤區解讀
環保教育四大誤區
一是小看形式取向:沒有將環保活動與幼兒因其他各種活動有機滲透、和諧統一。當前不少幼兒園把環保活動作為特定的“大”活動,和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完全區分開來。觀其優點,是重視環保,凸顯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反觀之,則是將環保與游戲、與故事、與生活、與藝術等脫節,也意味環保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幼兒易將環境保護定位于特定場合中所學的知識.特定活動中應有的一種行為模式,而無真正知與行的轉變。
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游戲、故事的特殊情感和對藝術的鐘愛。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所感知、獲取的知識是深刻的,所體驗萌發的情感是熱烈的、真誠的,他們從中可易于轉變、生成一系列自發自主的環保探索活動。一句話,形式的取向宜利于尋求環保教育以各種形式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滲透。
二是小看內容取向:忽略了處處、時時的環保。放棄周圍生活中的小事,而去擷取那些認為意義較深遠的“大”事,其結果只會造成教育契機的丟失、教育資源的浪費。生活中,處處、時時都蘊含著環保教育的契機:路邊的一張廢紙拾起來放進垃圾桶是環保:斷了的小樹枝綁接上了是環保;為小草、小樹澆水、施肥更是環保。處處、時時的環保教育讓幼兒在感受中積累體驗,在體驗中萌發情感,在情感萌發中逐步升華為一種理性的認識;每件小事都與環境相關,愛護環境從“小”做起。從認識到行為,再從行為到認識,這樣建構的環保理念基礎是堅實的,必然能產生、分化出更豐富、更深刻的環保思想和行為。
三是小看目標取向:不注重責任感、自主精神的培養。浮著的地基怎能蓋出堅實的大廈?環保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教師設計、組織的環保活動,教師眼中的發現、心中的想法是有限的,而幼兒的發現是無限的。關鍵在于幼兒能否有責任感和自主精神,以環境主人的身份自覺參與,以環保的眼光看環境、看生活。應該注意的是,有許多活動并沒有固定的答案,活動中也并不強調統一。活動的收獲、活動的目的主要在于幼兒的參與,關注的是幼兒的責任感和自主精神的培養。在責任感和自主精神的驅使下,幼兒自然成為“環保小衛士”,自覺保護環境,不會再出現“嘴上說愛青蛙,嘴里又吃青蛙”的現象。言與行的嚴重脫節,往往是意識、精神淺而泛的反映,把握住“小”目標也就把握了“大”方向。
四是小看價值取向:沒有尋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的融合。1987年4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環保教育若和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相結合,在正確的兒童觀、教育現的指引下,必然能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潛在的教育價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引起幼兒與環境的互動,生成一種隱性的教育價值——幼兒的發展帶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的確定,會帶來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和幼兒發展的相融、共進,這正是“小”看環保,以“小”見“大”的價值所在。
我是環保小衛士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
不能隨便丟垃圾。
你拍二我拍二,
愛護花草是好事。
你拍三我拍三,
不能隨地來吐痰。
你拍四我拍四,
公共設施莫涂字。
你拍五我拍五,
防風放沙多種樹。
你拍六我拍六,
不讓清水白白流。
你拍七我拍七,
節約用電要牢記。
你拍八我拍八,
保護動物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
廢舊電池不亂丟。
你拍十我拍十,
我是環保小衛士。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