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1:35:37
2、游戲法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愛的活動。因此,健康教育必須遵循幼兒這一年齡特點,使枯燥的活動寓于游戲活動之中。如為培養小班幼兒疊被、穿衣、鋪床等能力,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增加“娃娃角”,充分讓幼兒在為娃娃的服務過程中,鍛煉基本的技能,我們時常發現幼兒很喜歡扮演媽媽的角色:娃娃衣服臟了,媽媽給你換衣;娃娃天氣冷了,媽媽給你穿衣,穿襪,穿鞋;娃娃睡覺了,媽媽給你鋪床。
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孩子們不知不覺得提高了技能,養成了習慣。
3、情境表演法。
這種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尤為有效,例如:大班健康活動《雷響時,我不出去》中通過情景模擬學習處理突發事件中的好辦法,提高應急方面的心理能力。健康活動《發生地震的時候》,讓幼兒了解簡單的地震知識,掌握地震發生后的自救方法,體會團結就是力量。
(二)多樣的教育形式
1、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
幼兒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各方面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要把握時機。”因此幼兒健康教育,應當在盥洗、進餐、清潔、睡眠、游戲等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滲透健康教育理念,實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時讓幼兒了解講衛生的重要性;在戶外活動蕩秋千、滑滑梯時,了解保護自己的運動方法等。
2、健康教育融合在各領域教育活動中。
例如:如在繪畫時,學習正確的坐姿、執筆姿勢,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涂色、畫畫等;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發展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了解科學小實驗中的安全知識,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在體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體質,培養幼兒遵守紀律、機智勇敢的優良品質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3、集體健康行為指導與個別健康行為指導相結合
一般來說幼兒健康教育以集體健康行為指導為主。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 Lewin)認為:個體與群體之間常處于平衡狀態,當平衡被破壞時,會引起個體的緊張,這種緊張刺激會促使個體通過努力與群體取得新的平衡。根據這一觀點,可以說,實施集體教育的幼兒園是進行健康教育的有利場所,同時就培養各種衛生行為習慣而言,首先應該對幼兒集體進行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人差異,所以,教師在集體健康行為指導的同時必須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比如,對某個常常尿褲子的孩子多些關心和愛護,教他穿脫褲子的技能時多一些耐心并且多提醒他及時入廁等等。
4、健康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為此,幼兒園應當重視創設健康的物質生活和良好心理環境,充分利用環境的教育功能,讓物體與空間更有益于幼兒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