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3 11:10:56
設計富有啟發式的提問
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積極的應答和富有啟發式的提問非常重要,好的應答和提問,能啟發幼兒獨立思考,引導幼兒一步步深入探索,積極建構經驗。因此,有效的提問將對幼兒的學習起到“支架”的作用。如何設置有效的提問呢?
首先,教師要根據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和教學活動的要求,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設置一系列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斷推進幼兒的活動進程。比如在大班“奇妙的腳”教育活動中,教師設計了系列問題,例如:“我們的腳都可以做什么呢”充分喚醒幼兒對腳的功能的已有的經驗。接著,教師進一步提問“小腳能作畫么”“小腳能寫字么”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于是幼兒產生對腳的功能認知上的沖突,引導幼兒進行嘗試,構建有關“腳”的功能的新經驗。最后,教師為了讓幼兒和同伴合作建構有關“腳”的經驗,提出:“一個人用腳撕紙有難度,我們兩個人一起好么?”引導幼兒合作建構,大大促進了幼兒認知和情感的發展。
其次,教師發問后,要給予幼兒一定的時間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地回答“是”或“不是”,就很難層層遞進地推進思考。心理學上把問題的提出到解答完的過程稱為“解答距”,有時幼兒在表達的時候,往往還在思考。因此,教師提問后,要適當地延長“解答距”,給幼兒留下充分的思考和表達的時間。
鼓勵幼兒獨立解決問題
支架教學為幼兒提供支持和幫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幼兒的認知水平逐漸提高,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就應該逐步減少,鼓勵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活動的權利交給幼兒,鼓勵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試著找出解決辦法。比如,在一次“建筑工人”的游戲中,當建筑分隊的隊員們將建橋的工程完工后,大家一起準備去引水了。有的將打來的水灌入“小溪”里,有的用破開的竹片連接起來引水,有的則直接用水桶拎來水倒人溪中……忙活了半天,水倒是弄了不少,可是也沒見得小溪的水流通。有的幼兒說:“這里還沒水呢!”“快點,再加點再加點。”有的說:“叫張老師來看看。”……張老師過來說:“張老師也不知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有個幼兒說:“老師,我知道,是因為這里太高了,所以流不過去了!”張老師順勢便問:“哦,大家覺得是這樣嗎?那我們該怎么辦?”“因為水是從高的地方流過來的。”“應該把這里挖低一點!”幾個孩子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孩子們便拿來了撬沙工具準備試著將這里往深處挖一挖,“快看,水流下去了……”
另外,對于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不能操之過急,如果教師過早介入問題解決的過程,那么將剝奪幼兒獨立探索的機會;教師要耐心地讓幼兒去發現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辦法,幼兒經過這個過程,就能獲得更多的滿足和經驗。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支架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幼兒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師所搭建的支架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科學地理解支架教學的內涵,正確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采用恰當的方式搭建有效的支架,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研究項目《基于個人生活史的師范生實踐性知識形成與發展探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1TJK074)。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