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4:11:46
分享視閾下家園互動節日教育活動探析
節日教育活動能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了解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從而陶冶情操,培養互相關心、熱愛自然等良好的社會情感,促進兒童認知、情感、行為、個性等和諧發展。長期以來,幼兒園的節日教育往往是“節日到,真熱鬧;節日過,不知然”,熱鬧的是層出不窮的形式、花樣,丟卻的卻是節日中承載、蘊涵的教育意義。本文將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實踐,探討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家園互動的節日教育。
一、把握時機,關注節日文化
節日是一種文化,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潛在的教育價值對兒童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節日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分享,年幼的兒童被節日文化包圍著,教師和家長要做有心人,關注節日活動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契機。
在有關節日來臨前,教師要提前營造節日氛圍,并在設計節日活動和物質準備中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達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目的。孩子有了知識的積累,在節日來臨時才會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實踐的體驗。同時,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一定要遵循他們的年齡特點,注重趣味性、操作性。不同年齡的孩子理解能力、記憶效果有著很大差距。不能出現家長和教師講解得滔滔不絕,孩子卻一頭霧水的情況,這樣會削弱幼兒的好奇心和耐心,使得知識傳授適得其反。當出現成人對節日不了解的情況,也不能對孩子的問題一帶而過,可以采取“我們上網查查”或者“問問有關的人”等方法解決,滿足其好奇心,達到尊重節日文化,循善施教的目的。
二、節日分類,挖掘教育內涵
為提取節日教育的文化價值,實踐中我們將節日分成四類:民族傳統類、社會文化類、娛樂運動類、環境學習類。通過研究,發現每一類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對幼兒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族傳統類:民族傳統類節日,如國慶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及獨特的風俗文化,是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載體。我們把傳統節日教育引入幼兒園課程,與主題活動有機整合。如端午節,請家長志愿者講屈原的愛國故事,讓孩子們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屈原崇高的品德,同時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參與舞龍、劃龍舟的民間游戲來體驗民俗文化,最后通過親子“繪龍”使孩子們感受節日的快樂;如中秋節,開展“中秋家園同樂”活動,在共同制作燈謎、品嘗月餅的過程中感受親情的美好,讓家長晚上和孩子一起看月亮,給孩子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聯系科技發展人類登上月球的偉績,激發孩子熱愛科學,探究天體奧秘的興趣。這些節日所蘊涵的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滋養著幼兒的心靈。
社會文化類:社會文化類節日就是讓幼兒感受節日中的人際關系,通過社會交往以豐富情感,促進社會性發展。我們將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感恩節等社會類節日融入到家庭教育中,讓幼兒學習如何尊敬長輩,關愛他人,懂得感恩,學會合作分享,培養孩子們的愛心。通過“家園直通車”“家園聯系欄”“家長信箱”等形式搭建家園互動平臺。結合“三八婦女節”,我們倡議每個孩子回家后為媽媽或奶奶送一件神秘禮物,以報答媽媽、奶奶的養育之恩。重陽節期間,我們組織討論“怎樣讓老人更幸福”,并讓幼兒在家開展“我為爺爺奶奶送溫暖”的活動,從而培養幼兒尊敬和關愛老人的社會情感。
娛樂運動類:娛樂運動類節日以其獨特的節日氛圍和過節方式,讓孩子們在參與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分享經驗、發展能力。我們將這些節日引入到幼兒園的區域游戲中,讓幼兒玩中學玩中樂。如:“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結合大班幼兒即將畢業進入小學設立了“成長節”,讓孩子們自主選擇過節的方式,與小伙伴一起布置節日氣氛,設計節日活動,教師和家長只是做配角,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又如圣誕節是娛樂性很強的節日,我們舉行“家園化裝游園會”,家長和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化裝成各種意想不到的造型,體驗節日氣氛。又如世界足球日、國際奧林匹克日等運動類節日,我們開展“親子趣味運動會”,將節日中的運動項目生活化、游戲化,不僅讓幼兒間接了解了節日的含義,更讓他們在節日活動中獲得多方面運動能力的鍛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