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0:54:18
淺析幼兒數據分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數據分析”,乍聽起來似乎離幼兒,甚至離我們平常人的生活比較遙遠。但實際上,數據分析作為一種思維過程,時時處處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即便是幼兒,也會有意無意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數據分析。簡單說來,數據分析就是對事物進行區別、分類、計數、比較、分析,并運用一定的形式來表達的過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在數學認知的領域提出了對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數據分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在幼兒階段,主要是用圖表來分析解釋數據,幼兒只需做到用簡單的圖表,比如柱
狀圖,來收集數據、呈現數據、計數并比較數據,最后根據圖表給出的信息來回答問題即可。
在思維課程多年的實踐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很多有關數據分析的游戲活動。本文將結合教育實踐,來討論幼兒數據分析能力的發展特點與數據分析活動的組織原則。
了解幼兒數據分析活動的三個環節
數據分析是一種將“區分和分類”與“數與運算”結合起來的活動。對于學前階段的幼兒來說,涉及的是一些簡單的數據分析活動,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環節。
數據分析的過程是從對事物進行區分和分類開始的。幼兒首先對事物按屬性進行分類,然后再進行量化,在區分和分類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坐什么交通工具來幼兒園”這個活動,首先要進行的是討論,在自由表達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整理:步行、騎自行車、開車、坐公交車等。
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前,要把數據進行有效的組織,各種形式的圖表就是組織這些數據的形式,通過這些圖表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數據所代表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最需要教師指導的環節,尤其在最初的活動中,教師需要考慮好圖表的形式,并幫助幼兒整理他們分類和討論的結果,在圖表上用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不同的選項。同時,教師還需要預設好圖表的構建方式,即讓幼兒用什么樣的方式在這個圖表上記錄下自己的選擇。
在制作好的圖表的基礎上,進行描述和分析,是數據活動最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談論他們制作的圖表,表達圖表說明了什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主動運用各種概念詞語,比如,多于、少于、一樣多、最多、更高等。
數據分析的問題要源自生活,體現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幼兒已經有了自發的數據分析的活動,這種活動更多的起源于生活,有著實際的價值,并非是由教師提出的。比如,孩子們會爭論喜歡黃色的人多,還是藍色的人多。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孩子自發的一些討論順勢提出數據分析的話題,也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出。但這種提問的引出一定不是直指數據分析結果的,而是引發有層次的討論的。
例如,小班幼兒剛入園的時候情緒不穩定,教師想制作一個關于幼兒心情的圖表。有些教師會直接列出幾種不同的心情,然后提出問題:“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上幼兒園都是什么心情?高興的多還是不高興的多?”實際上,這種活動是讓幼兒按教師的意愿去分析,更多的是記錄和分析結果,失去了數據分析活動的起點:根據屬性進行區別和分類。
換一個方式,以討論為開端,可先詢問幼兒:今天上幼兒園感覺怎么樣?教師全面記錄下幼兒提出的感受,用圖標的形式標注成一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幫助幼兒記錄的人,而不是引領幼兒的人,要幫助幼兒做出合適的表格。表格中要把幼兒提到的各種心情包含在內,例如,開心、悲傷、害怕。也就是說,設計哪些分類的類別,應該起源于幼兒的討論,使幼兒感受到數據分析的起源和意義,而不是教師賦予的某個題目。
對于低年齡的幼兒,應以實物圖表或圖畫圖表為主要形式
兒童學習構建和理解圖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而且并非上了大班就一定能理解抽象的統計圖表,前期需要有鋪墊和準備。
實物圖表是最直觀的一種圖表。這里的實物既可以是要分析的事物本身,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實物,例如可拼搭的立方體積木。幼兒如果想知道是喜歡黃色的人多還是喜歡藍色的人多,可讓每名幼兒選擇一塊黃色或藍色積木,最后分別壘高,比較黃色和藍色積木的高度。在活動中,幼兒運用實際的物品來制作圖表,可以獲得更加直觀的認識。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實物應該是統一的(一樣的大小,具有可比性),這樣才能通過直觀的印象獲得對數據的正確認識。
圖畫圖表是以圖畫的形式進行表征,比較適合表達難以用實物進行統計的一些圖表。比如,幼兒一起討論家庭中的人數,分別有3、4、5、6人。每個人用一張小照片或一張自己畫的頭像代表自己,分別貼在不同的人數列中。在這樣的圖表當中,每一張圖畫代表著一名幼兒,幼兒能真切地在圖表中感受到自己,感受到其他幼兒,更好地理解圖表中所傳達的信息,以及圖表代表了什么。
在實物圖表和圖畫圖表的基礎上,可以逐漸引導幼兒采用標準圖形的方式制作圖表。例如用長方形或正方形來制作圖表,這種圖表更接近正式的統計圖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