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9 16:17:52
民間傳統體育游戲走進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指出,幼兒園要“利用民間游戲,適當地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的民族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民間傳統體育游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步積累的精華,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民間體育游戲濃郁的趣味性、娛樂性,可以滿足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開展民間體育游戲,還可以促進幼兒感知、了解傳統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時還可發揮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強身健體的作用,可以說,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具有其他體育游戲不可替代的作用。
懷柔地處京郊,有兩個滿族鄉聚集在這里,民間傳統體育游戲資源十分豐富。精彩的“滿族二魁摔跤” “滿族撞拐”“抓嘎拉哈”“滿族雙飛舞跑”“滿族楊木桿舞”,以及漢族的舞龍、踩高蹺、跑旱船、鼓舞等,應有盡有。
為此,我園從民間傳統體育游戲人手,將其作為“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健康教育特色課程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實幼兒園的體育游戲項目,以此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體能,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體育運動習慣,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陽光心態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觀,激發幼兒對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興趣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活動內容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必須以情感體驗為基礎。”家鄉文化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對他們一生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我園的孩子絕大部分出生、成長在懷柔這片土地,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對他們來說是觸手可及的,這為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奠定了基礎。
為了激發幼兒對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興趣,豐富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我們多次帶領幼兒參觀懷柔滿族民間藝人表演的二奎摔跤、撞拐等游戲。滿族二魁摔跤又稱“喬相撲”,是滿族的表演性節目,是一種賽體力、賽智力和靈敏性的娛樂性體育游戲,在清代的時候表演者以雙腿雙臂分別扮成兩個人的下肢,背負一個木架,裝扮成兩個假人,著不同服裝,互相抱臂摔跤,經過多年的流傳,現在也可以由兩個人分別扮演兩個角色進行表演。滿族撞拐又稱“格噔”,是指搬起一只腳,用一只腳蹦跳,并以膝蓋互相沖撞的游戲,被撞倒則敗。在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濃厚,臉上洋溢著興奮、喜悅之情。在觀看滿族撞拐游戲的時候,孩子們邊看邊聊:“這兩個人在干什么呢?抬著一條腿,太有意思了!”“咱們也試一試吧。”說著就模仿著玩了起來……
我們還帶領幼兒到北部山區長哨營滿族小學,觀看哥哥姐姐們表演富有特色的楊木桿舞。在哥哥姐姐們的腳下,幾根木棍就像有魔力似的,不停地變換著,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
住了。我們還邀請民間藝人到幼兒園表演踩高蹺、舞龍等民間體育游戲項目。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歡呼雀躍,邊看邊興奮地鼓掌。
通過參觀、觀看演出,幼兒對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直觀的感受,這使他們快速地喜歡上了民間體育游戲,并喚起了他們參與民間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收集整理,讓民間傳統游戲豐富幼兒的活動內容
幼兒對民間體育游戲有了豐富的感知之后,興趣逐漸濃厚,這激發了他們進行民間體育游戲的熱情。于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支持下,開展了民間體育游戲的收集行動。老家在懷柔北部山區的幼兒,周末回家鄉時,向爺爺奶奶詢問懷柔地區都有哪些傳統的體育游戲;有的幼兒回家后,請爸爸、媽媽幫忙,上網查找、了解當地民間傳統游戲;我們老師則帶領幼兒到懷柔博物館,詳細了解懷柔的傳統民間體育文化,查閱相關資料;老師還組織幼兒參加懷柔的滿族風情文化節活動,觀看當地民間藝人表演滿族的各種傳統游戲,等等。
通過多種方式,我們收集、整理了十幾種傳統民間體育游戲,如前面提到的滿族二奎摔跤、撞拐等,還有“抓嘎拉哈”(又稱“抓子兒”,清代是用動物鹿、豬、羊等的骨頭制成并涂上各種顏色,現在人們就用石子代替骨頭進行玩耍)、滿族“雙飛舞跑”(又稱二人三足賽跑、三條腿走路等)、滿族“楊木桿舞”,以及踢毽子、跳皮筋、舞龍、跑旱船、跳格子、滾鐵環、摔泥炮、建碉堡、滾蒲墩(蒲墩是用玉米皮編成的圓形小坐墊,很厚實,可以滾著玩)、跳板凳、推車輪、跳竹竿等等。
這么多的民間體育游戲,如何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呢?哪些游戲適合小班,哪些適合中班,哪些適合大班。通過研討,教師們達成一致意見:首先要充分了解不同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在此基礎上將收集到的體育游戲進行分類整理。小班幼兒普遍喜歡在有兒歌伴隨的情景下進行活動;中班幼兒大多活潑好動,喜歡有情節的活動;大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喜歡競賽性、挑戰性的活動。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點,我們引導小班幼兒玩簡單的有兒歌伴隨的游戲,如“拉大鋸…點牛眼”等;而跳皮筋游戲中的“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投沙包、抽漢奸等游戲,趣味性、游戲性較強,同時又有一定的難度,中班幼兒對這些游戲表現出了比較濃厚的興趣;漢族的舞龍、跑旱船、鼓舞、跳皮筋游戲,滿族的二魁摔跤、撞拐、抓嘎拉哈、雙飛舞跑、楊木桿舞等游戲需要兩人或多人的配合與合作,更符合大班幼兒喜歡挑戰性、合作性、競爭性游戲的特點,他們對這些游戲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在對民間傳統游戲進行分類整理后,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利用戶外活動時間,玩起了他們各自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游戲。游戲中,孩子們體驗著民間傳統游戲帶來的快樂,對參加體育活動有了更大的興趣。老師們感慨地說,孩子們在游戲中非常快樂與自主,自己創編游戲玩法,自己選擇游戲場地,自己選擇游戲伙伴……和孩子們一起玩民間傳統體育游戲,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創新,讓民間傳統游戲帶動幼兒全面發展
隨著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在幼兒園的開展,孩子們對體育游戲的興趣逐漸濃厚,喜愛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由于幼兒受特殊的生理結構、身體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民間傳統體育游戲都適合孩子們玩。一方面,老師會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對民間傳統體育游戲進行適當的改編,使之更適合幼兒游戲。另一方面,孩子們自己也會在戶外體育游戲中,創造性地對民間傳統游戲進行改編,玩出自己的創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