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5:05:38
四、研究結論及思考
經過研究,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一)科學學科知識對教師和教育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科學學科知識是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知識,教師掌握的學科知識越清晰,就越能明白特定知識內容中包含的科學概念,越能將科學概念轉化為易于幼兒理解的內容,越能選擇適宜的教育方式施教,越能客觀、準確地分析、評價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
(二)適宜的結構化材料能更好地物化科學經驗,促進幼兒科學經驗的建構
材料的結構與關鍵經驗的結構之間一致性越高,對幼兒科學經驗建構的支持、促進作用越強。了解材料的結構,是有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之一,根據關鍵經驗和材料結構關系合理投放和使用材料是保證活動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圍繞核心經驗分析和選擇適宜結構的材料,使材料的結構更好地與核心經驗、教育目標實現對接。
(三)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fā)研究結構化材料的投放與使用,支持幼兒科學經驗的建構
幼兒已有知識經驗、興趣點、學習方式等都是影響幼兒學習的要素。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從幼兒普遍特點(如注意力集中程度、觀察能力、思維發(fā)展特點等)和幼兒個體差異(如知識經驗的原有水平、興趣點、學習風格等)兩個方面考慮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方式,根據課題研究內容,按照“分析(關鍵經驗分析、與關鍵經驗對應的材料結構特點分析)——選擇適宜結構的材料——依據幼兒經驗建構的結構、層次特點設計材料投放的數量、順序、使用方式及任務要求——利用關鍵提問設計促進關鍵經驗建構”的思路開展實踐研究,更好地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和經驗建構。
同時,在材料結構分析和選擇、材料投放時機和順序、與材料相關的介紹方式、對材料探究操作的引導等方面緊緊圍繞活動內容背后的概念和原則,使教學方法和策略更加準確靈活,避免陷入僵化的教學方式。
本課題的研究引發(fā)了教師關于科學探究活動的一些思考,比如,如何使教育策略具有規(guī)律性、普遍性;如何讓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并運用到生活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活動的開放性與幼兒的主體性,避免科學探究活動模式化,等等。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不斷實踐與反思的方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