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5:05:38
同時,我們提出了關鍵提問設計的幾個基本思考點,如:關鍵提問要與幼兒生活經驗銜接,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關鍵提問要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引發幼兒對探究主題的思考;關鍵提問要能夠引發幼兒探究過程中的積極互動;關鍵提問要有針對性,能引發幼兒集體與個別的思考等。
關于關鍵提問的梳理提煉與具體運用,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需要在關鍵處設置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幾個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處,如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幼兒認知矛盾的焦點處等,幫助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合理運用提問。
在考慮活動中的目標實現及幼兒經驗建構的基礎上,結合環節設計的思考,依據幼兒的探究過程及思維發展的邏輯順序,我們還提出了關鍵提問的六個水平狀態,即知識(回憶)水平的提問、理解水平的提問、應用水平的提問、分析水平的提問、綜合水平的提問、評價水平的提問。這樣的過程既體現了問題的逐漸深入、難度的不斷提高,也反映出對幼兒思維發展特點的把握。
三、研究結構化材料的運用及指導策略
(一)多種方式投放結構化材料,促進幼兒科學經驗的建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一般借助問題情景投放結構化材料,即通過出示材料來創設問題隋景,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讓幼兒通過探索逐漸接近正確的認知。在實踐研究中,我們進一步發現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形式的探究式科學教育活動采取不同的結構材料投放方式,以促進幼兒科學經驗的建構。
1.逐一投放結構化材料,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特性
逐一投放材料的形式適合初步感知物體特性的探究活動。如在中班活動“數不清的小動物”中可以先投放一面鏡子,讓幼兒感知鏡子能反射,然后再投放兩面鏡子讓幼兒探究更多的現象。又如,小班的“筒中取球”“放大的世界”、大班的“晝夜變化”“會變的釘子”等活動都可以采用逐一投放材料的形式。
2.成組投放結構化材料,引導幼兒進行對比性科學探究
材料的投放方式直接關系到能否引發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能否引導幼兒逐漸發現事物間的關系。采用成組投放材料的方法,可讓幼兒充分感知、比較、發現兩種以上材料的不同,了解材料的特性,發現材料的相互關系,建構科學經驗。如小班活動“哪個能浮起來”“快樂池塘”,中班活動“搖搖筒”“哪個分得快”“天平”,大班活動“不一樣的石頭”“翻跟頭的小膠囊”“小丑劇場”等都可采用成組投放材料的形式幫助幼兒建構科學經驗。
3.集中投放結構化材料,引導幼兒先組裝再探究
有許多科學探究活動是需要幼兒在對材料進行組裝操作后,再進行猜想、驗證的。這類科學活動的結構化材料就需要集中投放,讓幼兒先了解所有材料,思考可以組裝什么東西,再嘗試組裝,這個過程雖然和探究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但可以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調動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如小班的“變色眼鏡”“哆來咪”、中班的“關節娃娃”“潛望鏡”“混色盤”、大班的“望遠鏡”“螺旋槳小車”“光控小電扇”等活動都屬于這類活動。
(二)設計材料投放順序,把握投放時機,促進幼兒科學經驗的建構
適時投放材料,靈活把握材料投放的順序,能夠引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熱情,保證幼兒探究行為的主動性、探究活動的開放性,幫助幼兒梳理、建構相關科學經驗。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逐漸總結出以下一些實踐經驗:(1)以幼兒為活動主體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確保探究活動的開放性、探究行為的主動性。(2)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有效激發和保持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3)根據核心目標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使目標分層遞進。(4)根據幼兒經驗建構的規律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為幼兒提供“抓手”。(5)根據幼兒認知規律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使探究活動更貼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6)根據操作材料的難易程度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構成適宜性挑戰。(7)根據活動環節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保障活動目標的實現。(8)根據材料在活動中的不同作用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使主輔材料分層投放。(9)根據主體材料的目標性設計結構化材料的投放順序,使主體材料分層投放。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