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08:47:12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的忠旨
21世紀是一個以科學技術為主體的知識競爭世紀。本世紀向人們提出,必須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是21世紀的主人。面向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科學啟蒙教育越來越受重視。時代對未來人才的需要,是學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戰。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矛盾、競爭的世界”、“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和民族素質的競爭。”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確,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與否。時代迫切需要我們培養出厚實知識基礎的,具有探索科學的強烈興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實踐能力的、具有獨特科學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這些科技素質的培養,都必須從小抓起、從幼兒抓起。因此,在幼兒園里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基本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教育幼兒。從小啟迪幼兒科學意識。激發其探索欲望和主動求學的興趣。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并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幼兒的呼喚。
一.積極為幼兒創設科學活動的環境,營造科學學習的氛圍
環境是指個人身體之外存在的全部客觀現實 ,它包括一切外部條件。過去,我們一般指幼兒園環境是狹義的幼兒園內的環境。現在,新《綱要》所提的幼兒園教育環境是宏觀的,它既包括了幼兒園內的環境,還包括了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區和自然等大環境。它是個復雜的系統,是賴以進行的、是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一切條件的總和。所以,我們說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大自然是幼兒學科學的最好課堂和材料,其生機勃勃、變化萬千的景象為幼兒科學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觀、最生動的材料。在進行“蟲蟲、蟲蟲飛”的主題教學時,我們帶著孩子一起進入昆蟲世界。讓每個孩子都象名偵探柯南一樣,拿著好奇的放大鏡去發現,我們周圍有哪些昆蟲?這些昆蟲叫什么名字?它們住在什么地方?喜歡吃什么?怎樣采集昆蟲和飼養昆蟲等。孩子似乎天生對各種各樣的昆蟲感到好奇,他們常常會睜著自己明亮的眼睛觀察那些最小最小的小動物。
走進我們的活動空間,首先映入在大家眼簾的是孩子們制作的昆蟲吊飾,這些有趣的昆蟲都是孩子們與爸爸媽媽一起利用廢舊的物品共同制作的。在活動室外,我們還創設了親子作業欄,也是孩子們與家長共同粘貼的親子作業,給周圍環境增添了更溫馨的色彩。家長的參與,不僅使我們家園互動起來了,也讓孩子對昆蟲的認識和了解更加深刻了。
幼兒學科學具有直觀性和活動性的特點,當他們面對某些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時才會提出問題.同時他們需要自身的活動和親手對物質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來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所以,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能夠不斷向他們提供科學信息,能引發他們探索活動興趣的物質環境。讓幼兒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構自主的知識經驗。
材料是物質環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而為幼兒提供具體操作材料不僅為幼兒的思維活動提供了有效的體裁,而且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幼兒在不同的科學活動中獲取不同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更換操作材料,根據幼兒的興趣,幼兒的發展水平以及階段教育情況,為他們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操作與觀察的、蘊含教育價值的材料。如:在上空氣的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找空氣時,我為孩子們投放了塑料袋、氣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導幼兒用塑料袋裝空氣.捏緊袋口,摸一摸、壓一壓袋子感覺空氣的存在,對著臉放開吹滿氣的氣球口,感覺氣流的沖擊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讓幼兒在活動時通過搖晃成敲擊瓶子感知聲音的不同,同時還可以從敲擊瓶子所發出的不同聲音判斷瓶子中的材料,這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聽覺能力,還進一步培養了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為每個孩子創設了動手動腦的機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動手操作中得到發展.。
二.發揮自然角的作用,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欲望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縮影,是幼兒認識世界的窗口,利用自然角進行科學發現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發現意識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我園的自然角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讓這道風景線能與孩子互動起來,起到教育的作有,我決定把科學的目標融入到自然角中。嘗試將以前的簡單種植,變成生動、有趣的情節。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從中培養科學技能和方法,掌握科學的知識。
在自然角中,孩子們的探究往往是從制作精美的種植容器開始。以往的種值容器都是由教師精心制作的。現在,我們大膽放開雙手,把裝制的權利交給了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利用身邊的自然材料和廢舊物品,通過想象、加工和創造。使它們變成精美、神奇的種植容器,從中體驗到廢物是可以重新利用的,并增強孩子變廢為寶的意識。
在一次種植容器大集會中,我發現,孩子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蝴蝶、螞蟻、毛毛蟲等種植容器。從他們的臉上,我感受到他們流露出來的那份成功的喜悅。
每天的早上,孩子們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看看自己制作的“蟲蟲”。幫“蟲蟲”澆澆水、施施肥,日日盼著自養的昆蟲能快快長大。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一天清早,我聽到城城大聲感到:“快來快來看,我的毛毛蟲長毛了。”開始我覺得很奇怪,毛毛蟲不是本身就有毛嗎?看到孩子們一窩蜂似的跑了過去,我也去湊湊熱鬧。一看,“哦,真的,這是綠色的毛毛蟲。”“城城在毛毛蟲容器里種了小麥已經發芽了,變成了一只真正有毛的毛毛蟲了。”橫橫接著說。孩子們摸著嫩綠的小麥苗象呵護著剛出世的嬰兒。他們認真的觀察、討論著,為了把孩子們的探索引向深處,我借此向孩子們提出新的問題:“如果毛毛蟲容器里種的不是小麥,那它會長出毛來嗎?”有的孩子說可以,有的說不行。他們誰都不讓誰。最后決定做實驗,用實際來證明。第二天早上,每上孩子都在家里帶來一只“毛毛蟲”,準備來種自己喜歡的植物。他們天天盼著自己的“毛毛蟲”能快快長出毛來。隨著“毛毛蟲”的成長,孩子們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也不斷的學習、成長著。
孩子們在料理植物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有關植物生長的經驗,從中也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創造能變廢為寶和成功的喜悅。不但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還培養了幼兒分享與合作的意識。
自然角環境提供給了孩子們認識自然、觀察自然與親自實踐的空間。從中也增強了孩子們探索的精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