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3 16:04:45
【摘要】環境保護教育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同時作為基礎教育的需要,又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和信息時代的需要。新《綱要》中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幼兒初步關心周圍環境,珍惜自然資源,愛護自然界生物的環保意識和行為。所以,在幼兒園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勢在必行。而作為一所處于偏遠鄉鎮的農村幼兒園,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應該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關鍵字】農村 環保 因地制宜
在1990年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就曾指出:“中學生及幼兒園教育應結合有關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已面臨著環境所帶來的沉重挑戰,不僅是城市,農村的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教育成為了我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孩子是世界的未來,教育者有職責有效利用家鄉資源,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周圍環境的情感,并提供孩子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真正做到讓環保理念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所以,我認為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具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法:
一、讓周邊環境資源成為我們教育的場所
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周邊環境資源,農村的自然環境中,幼兒能在自主探索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農村有著郁郁蔥蔥的樹木,有著絢麗多彩的花兒,有著綠茵茵的草地,有著到處歌唱的小鳥,有還豐富的農作物,隨季節不同而變換,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多帶領幼兒去田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并在親自探索中了解發現自然事物之間的關系。這種既感知了生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了解生物給人們帶來的好處,也培養了孩子們初步的環保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參觀農場,看一看農民怎樣喂養小動物和種植瓜果蔬菜,幼兒在觀察的同時,就會萌發一種保護環境資源的情感。不僅如此,農村的田野是一片天然園地,幼兒可以在這片天然園地里觀察到許多奇妙的現象,如蜘蛛吐絲知網、螞蟻搬運食物等。這些真實豐富的資料,讓孩子們在感嘆自然神奇的同時,萌發出熱愛家鄉、保護自然的情感。
二、結合身邊事物開展主題活動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有些詞匯經常出現在環保教育中,如“白色污染”、“大氣污染”、“酸雨”、“可怕的沙塵暴”、“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節約用水”等,可是這些書面性、概念性較強的詞匯孩子們很難去領會。作為一名教育者應靈活運用身邊資源,從幼兒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入手,讓幼兒從自身生活中積極、輕松、自然的去接受教育,使孩子們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萌發環保意識,從而轉化成為自覺的環保行為。如:孩子們經常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的菜市場,現在已經是垃圾滿天飛,臭氣遠揚。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課題,與幼兒展開詳細的討論,因其真實性、親歷性,幼兒了解到垃圾對環境、生物造成的危害,從而大大激發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如農村在農忙結束的時候,會把大量的秸稈在田地里直接燃燒掉,產生的黑煙就會對大氣造成污染,通過秸稈焚燒這件事教師就可以對幼兒進行大氣環保教育。也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工廠、工地、馬路走一走,讓孩子們聽聽喧鬧的汽車喇叭聲、機器的隆隆聲,感受噪音的嘈雜難耐。這些選材,都是具有農村特色的,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容易被幼兒接受,同時還能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
三、廣泛開展環保實踐活動,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養成
讓幼兒的環保知識得以實踐,可以堅定幼兒的環保信心。農村幼兒園環保活動的開展應讓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并從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動手的樂趣,繼而轉化為更積極的動力。環保教育不僅要使幼兒對環保知識有所了解,更要使幼兒去練習保護自然生態必須具備的技能。比如在起風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幼兒園內開展“撿垃圾”的活動,并將撿到的東西歸類,可利用的做成各種玩教具,無法利用的就處理掉。教師還可以和幼兒到附近的木材廠或是造紙廠區收集被丟棄的邊角料,回園后開展廢物利用手工活動,讓幼兒在感受動手操作樂趣的同時,感悟到周圍許多事物其實都是寶,不應該隨手丟棄,而應該再循環使用,用心珍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