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4:42:31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科學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現該知識的技巧,還是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究竟應該教些什么,又該怎樣教呢?現代科學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
(一)釋放兒童內在的探究力量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立足于幼兒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其首要目標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例如:帶領幼兒認識小動物,并不只是讓幼兒記住動物的外型特征、習性等客觀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喂養觀察動物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世界生物相伴聲相伴的關系,樹立關愛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二)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
科學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的創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游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要體現趣味性、啟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兒一些淺顯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知識,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象感興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學會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
(三)培養幼兒的完美人格
科學教育強調對幼兒完美人格的培養,在活動中形成幼兒實事求是、尊重他人、關注周圍環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科學教育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不破壞幼兒對于客觀世界的美好向往。
科學教育強調兒童是生活的主人,參與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劃與操作實施。某幼兒園改造戶外場地鋪設石頭俑路,把鋪設石頭路面的任務交給中班小朋友。于是,小朋友們精心挑選石頭,設計花紋,每天派出一個小組小心地排序擺放,大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認真與專注。經過幾天(每天40分鐘)的努力,路面終于鋪好了了,成功的喜悅包圍了每一個人,在蛹路盡頭,小朋友擺上了“中二班”三個大字,說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后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自己鋪的路。整個活動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設計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養了幼兒自信與集體觀念,給幼兒創造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對幼兒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么?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里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
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
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我們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而對于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如:幼兒喜歡每天晚上觀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兒園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讓這名幼兒將他畫的“春、夏、秋、冬”星空的變化貼在班里,和大家分享。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
活動目標是科學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欲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點。
1.具體明確,能體現學習后達到的效果。
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習后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如:認識沙漠動物的主題,淺層目標是“認識常見沙漠動物的明顯外型特征”;中層目標是“認識了解沙漠動物的外型特征與生活習性,培養幼兒對沙漠動物的興趣”,而深層目標則“培養幼兒對其它沙漠動物的探究興趣,認識沙漠動物的特有特點與環境的之間的關系。”
2.根據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
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于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于操作探索的培養,培養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體現科學教育的長遠性。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科學教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4.目標要根據活動過程需要體現靈活性。
科學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
(一)不同環節的指導重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面向全體幼兒,給幼兒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的活動。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題地位,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與條件。那么,在科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重點有什么變化呢?
1.初始階段:提出挑戰任務,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
明確提出任務。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引起幼兒探索動機。可以以任務形式提出問題,如:“我們前些天制作了風車,那么現在有什么辦法能夠不動風車又能使風車轉起來呢?”游戲操作活動中引出任務。可以讓幼兒操作玩具或游戲材料,在操作過程中引出任務。如:先讓幼兒玩各種電動玩具,但電動玩具中不裝電池,從而引出怎樣使電動玩具動起來,電池的作用的主題。
在已有發現中提出新任務。對于個別幼兒的新發現,教師可以向全班幼兒介紹他們的發現并提出新的任務。
2.活動過程中——激發幼兒探索。
科學素養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他人的經驗,學會總結交流經驗。
幫助幼兒提出假設;活動的任務確定以后,教師應帶領幼兒設想自己的假設,共同討論、交流探索計劃,通過別人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計劃,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時機,提出發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
3.活動結束——引導幼兒總結經驗。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語言描述法:集體或小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過程演示法:幼兒演示說明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
作品展示法:幼兒可以隨時展示自己在幼兒園、家中的實驗結果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經驗提升法:教師根據幼兒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思考,更廣泛的探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