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3:55:31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藝術教育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與世界藝術教育的整體潮流相比,教育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表現出很大差距。就藝術教育而言,上至師范院校,下至廣大中小學,藝術教育被看做技術訓練的同義語,某一門技術的訓練要求越來越高,而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綜合文化素質卻呈現總體下滑的趨勢。藝術教學普遍存在著“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傾向,即普通藝術教育片面追求專業化和職業化,違背了藝術審美教育的初衷。因此,我們提出藝術教育培養要寬口徑,在專業課程群建構上強調以某一藝術學科專業課程為主要框架,涵蓋相近的藝術學科。即音樂美術方向、音樂舞蹈方向、美術音樂方向的專業發展定位。其目的就是培養真正能適應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教師,探索把音樂、美術、舞蹈以及影視書法等藝術門類真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專業理論。
一、藝術教育專業課程群構建思路
(一)課程群設置的總體要求
課程群設置應以提高學生綜合藝術能力、綜合藝術素質及適應能力為主線,改革培養模式,實行優秀選拔培養制度,采取分層專業教學,因材施教,加快人才培養速度。傳統藝術教學主要是言傳身教,忽略了許多現代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缺乏對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實用性的分析研究,缺乏對教學大綱的合理性調研,缺乏計劃性和可控性,教學質量難以保障。藝術教學由于其獨特之處,很難像普通教學一樣,學生坐在課堂上,老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藝術類課程主要是開放式教學,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馬上將自身的反饋傳達給老師,和普通教學只有通過考試才能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區別,老師可以隨時通過學生的反應和接受程度,調整教學大綱。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教學就可以忽略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的制定。
(二)加強通識課教學力度,強化專業,提高必修課教學效果
理論類課程群應是藝術教學與藝術活動的基礎,藝術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對基礎理論、藝術概論、專業鑒賞等方面的理論以及中外藝術史、中外藝術教育發展有所了解。理論教學同專業課一樣,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或各種實踐活動中,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加深學生對中外作品的認識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學生對于本學科所處的環境與發展應充分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拓寬知識面,擴充選修課教學門類,提高藝術文化素養,增加自修課學分課程;了解人文科學和邊緣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方向,加強實踐環節,調整知識結構;增設藝術實踐課,組建學院藝術團、民樂隊、聲樂隊、舞蹈隊,實現講臺知識與舞臺能力的同步發展。與之相適應,學校應加快教材的建設步伐,重點加強通識基礎課、舞蹈課、實踐課程的教材建設步伐。深化實踐課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改革。將合唱、合奏、表演課程納入本科教學計劃,排入課表。實行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實踐互動機制,將實踐領域擴大到中小學和社會服務的內容中。課時固定,場地固定,教師和授課對象則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作不同安排。
(三)課程群設置應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可以在師范類藝術教育課程中設置現代音樂課程,其中包括現在社會上比較有前景的MIDI音樂、舞臺燈光音響、小型電聲樂隊、錄音技術等等。此類課程的開設,既滿足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又為社會輸送了對口的人才,還為學院本身創辦了特色,一舉三得。
(四)課程群構建對學校及教師的要求
教師應注重知識傳授,加強技能培養,強化能力鍛煉,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學校應加強就業指導,追蹤社會發展熱點,以較強的實力儲備迎接教師教育市場開放的挑戰。改革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學分制,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發展。全面實施本科教學師生互選制度,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和互動選擇權,教學相長,競爭發展,完善對教師、學生以及專業課程的評價指標,建立以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為目標的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培養計劃、教學大綱、學習指導書、課程群設置、教學基本要求等教學指導性文件應齊備,教學指導方案應有職業特色。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技能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學生成為合格且有特長的優秀人才,促進其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
(五)課程群設置時應處理好的關系
藝術教育專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有許多尚未解決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在藝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在做好課程基本建設的同時,還應該著重處理好以下兩種關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