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1:07:20
1.保健與鍛煉先行融合。
在以往的健康領域中,身體保健與身體鍛煉是分開的,這往往導致幼兒運動與鍛煉偏向純技術性發展。本研究將二者緊密相連,倡導在日常保健活動中進行體育鍛煉,強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從一日生活環節中提煉關鍵經驗,并將日常生活活動作為兒童主要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如“能用抹布按一定方向把桌子抹干凈,用小掃帚和拖把掃地、拖地”,學習“剝豆子”,“調拌蔬菜沙拉、涂抹面包”,“包餃子、洗切山芋、擇菜,使用簡單的工具”等,既關照了日常保健又鍛煉了身體。另外,本研究還注重在保健和鍛煉中養成良好習慣。習慣是兒童健康行為的重要保證,兒童不像成人一樣具有很強的健康動機,只能靠習慣約束,而且年齡越小,某些健康行為越易形成,因此我們把“稍加提醒自己洗手并且把手擦干”列為3~4歲階段的關鍵經驗,并在4~5歲、5—6歲年齡段持續給出相似的要求。
2.運動與發展緊密聯系。
本研究與《指南》相比增加了許多動作發展的內容,體現了運動促進學習與發展、學習促進運動發展的觀念。如在內容設計中融人了國內外健康領域對運動的新理解,強調了身體發展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途徑之一,設計了諸如“能熟練地玩釘板、雪花片等穿插類游戲材料”等涉及認知發展的運動關鍵經驗,同時十分重視基礎運動能力(FMS),抓住3—8歲這一學習基礎運動能力的重要年齡段,設計了一系列走、跑、跳、鉆、攀爬等運動關鍵經驗,為兒童今后的體育活動和運動能力打基礎;運用多種運動刺激培養兒童的運動能力,設計了“能以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鉆爬”等關鍵經驗;強調對兒童的自然運動給予科學指導,設計了“準確地用腳尖踢絨布球或其他適宜腳踢的東西”等定向鍛煉的關鍵經驗;依據“器官的結構和效能不僅依賴于遺傳,它首先和負荷的數量以及質量緊密相關”,設計了“用小水桶拎大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灑水”等內容;運動行為總是與情感、認知以及社會性緊密結合在一起,由此設計了“喜歡玩、會玩、與同伴玩木頭人游戲”等內容。
3.注重感受,體驗運動。
本研究尤為關注在活動中增強兒童的親身感受和體驗。為此,在“身心保健”方面,在每個年齡段都加入了“人園不過分焦慮”“開學不焦慮”“開學愉快”的內容。依據兒童以顏色區分食物的認知特點,利用兒童對食物唯美的感官認識,設計了“根據食物顏色、葷素搭配食物,合理進食,細嚼慢咽”的關鍵經驗,在保證膳食營養的基礎上,培養兒童對食物的感受和體驗。在“身體運動與發展”方面,一是重視兒童自己對于運動特性的領悟,提供了盡可能多的運動類型和感受體驗;二是關注運動體驗對兒童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影響,正如諾伊鮑爾( Neubauer)認為的,兒童的身體征狀和肢體能力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定位變量”,運動體驗是兒童同一性發展的基礎,據此設計了“能夠指揮同伴做出某個動作,能夠選擇身體的某個部位做出某個動作”等內容;三是考慮到運動給兒童帶來的樂趣,依據精神運動學的研究成果,兒童的運動是和他們對物體的認知、體驗結合在一起的,由此設計了“在運動中感知環境比如空氣的變化,注意到身體的感覺”等內容。
4.關注空間知覺及身體控制。
空間知覺及身體控制和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兒童需要通過身體來探究空間、適應環境。“學前幼兒的空間學習包括:各項與自身相關事情的學習——身體各個不同部位能做什么,它們之間如何聯結,以及發展他們對身邊的物體及這些物體與其他物體間關系的了解。”壓縮兒童的動作和感覺發展空間,使他們遠離感性經驗和物理實在,會在相當程度上剝奪他們通過動作主動建構自身經驗的機會。多個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里都關注到了空間意識與身體控制,如英國的《兒童早期奠基階段》指出兒童對自身和他人所需要的空間應有所了解,《基礎階段課程指南》身體發展領域也包括了空間感覺發展(如空間意識、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空間關系、知道上下左右等)。意大利的《國家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南》也提出兒童要認識空間位置等。可見,兒童的空間知覺和身體控制能力需要得到練習和發展,因此本研究專設了“空間知以及身體控制良好”這一關鍵經驗,下含3條具體的內容。
5.注重兒童整體、全面發展。
身心保健和運動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格養成、全面發展。健康領域的關鍵經驗體現了發展的整體性和全面性,不著重于單一方面的發展,而是根據兒童的生活情境來定學習情境,包含了交往、游戲、生活的機會,關注兒童表現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引發教師觀察和思考每個兒童的經驗水平和發展可能性,具體來說包括以下發展目標:一是培養兒童快樂、好奇的探究意識。兒童行為的動機被厄爾特( Oerter)歸為第一動機體系,是由本能和需求驅動的。對兒童來說,行為的直接動因是快樂,兒童做出健康行為的動機完全出于純粹的快樂,而不像成人可以附加減肥等外在目標,因此本研究設計了“玩串珠子、套杯、剪紙、粘貼、魔方、拍打揉制粘土等游戲”等多種活動形式,滿足兒童的本能欲望,并進一步激發其探究的好奇心,讓兒童在快樂中獲得經驗生長;二是培養幾童的合作與責任意識,為此我們設計了“能參與討論有關醫生、交警工作的重要性,知道配合他們的工作”“能夠指揮同伴做某個動作”“能參與收拾玩具和圖書,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內容;三是培養兒童的自主和自立能力,為此我們提供了大量讓兒童自己動手的機會,以此激發兒童的主動性和自我效能感,而不同年齡的分階設計更是可以讓兒童體會到長大了的感覺,如“如廁后能自己擦拭干凈并把內衣塞進褲腰,整理好衣褲”“能自己穿脫衣服,會系鞋帶,能根據冷熱增減衣服”“能把鍋碗瓢盆等廚具歸類放在生活區域或生活室等合適的地方”“能用抹布把桌子抹干凈,用小掃帚掃地”等;四是培養兒童的判斷和處理能力,提供了危險情境下的經驗指導,如“有人蕩秋千時能避開秋千前后的區域”“知道打110、求助警察”“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并通過運動培養兒童快速反應和果斷行動的能力,設置了“能躲避他人滾過來的球或扔過來的沙包”“能在跑的時候很快停止、轉彎而不撞到別人”等內容。
6.內容豐富翔實,可操作性強。
與《指南》的籠統性相比,本研究設計的關鍵經驗更加全面、具體、貼切,且經過多年的觀察研討以及為期一年的課程實施驗證,內容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例如,在關鍵經驗“情緒安定愉快”下面的三個年齡段里都設計了對開學情緒的關注內容,因為這是幼兒園里一個切實、普遍且容易反復的問題。同時,還關注到了兒童刷牙、洗手、如廁后整理衣服、收拾玩具等日常行為中的關鍵經驗。又如,我們對《指南》中原“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的發展目標添設了明確的溫度內容,將“較冷”“較熱”的說法具體化;對兒童上下樓梯的經驗進行了詳細描述,3—4歲“能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4~5歲“能一只手拿著東西,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5—6歲“能兩只手拿著東西,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在拍球的關鍵經驗中詳細列出了不同年齡段可達到的拍球經驗水平,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里具體列出了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積木壘高的具體塊數等。再如,我們設計的分階遞增的難度使得目標定位更加切合幼兒實際。如在3~4歲年齡段設計了關鍵經驗“能為自己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鏈,能一遍一遍地嘗試完成”,在4—5歲年齡段設計了“能自己扣鈕扣、拉拉鏈、穿脫衣服和鞋襪”,在5—6歲年齡段設計了“能自己穿脫衣服,會系鞋帶,能根據冷熱增減衣服”等內容。
此外,我們還增強了可行性,如在3~4歲年齡段設置了說出“至少一位家長的電話號碼”,在4—5歲年齡段設置了“不吃陌生人的東西”,在5~6歲年齡段設置了“不跟陌生人走”。這些新增內容都是根據相應年齡段的兒童實驗所反映的真實問題設計的,具備年齡適宜性。再如,“自己把茶壺里的溫水倒人杯子,把大量杯里的水或豆漿倒入用漏斗的瓶子里,能擰開和旋緊瓶蓋”等,也都是在實驗園里開展過的活動,兒童表現得非常專注并有興趣,是適宜兒童掌握的關鍵經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