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17:07:24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音樂舞蹈教案《傾聽音樂,孩子們做的很好》,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質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園內設備也日趨完善,錄音機、鋼琴和豐厚的音樂磁帶,不僅是有,而且可以是班班配備齊全。然而,當我們漫步走到其中,偶然聽到了孩子們那毫無動感的歌唱聲,看見了孩子們那面無表情的單調又機械的律動神態和對于每天播放的音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場景,再猜想一下此時此景教師的教育反思,到底我們幼兒園里的音樂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影響有多少呢?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必須“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視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我猛然覺得不斷總結和提煉教育者有效的教育行為與策略,提高音樂對孩子們的影響教育,已迫在眉睫。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聽”的媒體對象即是聲音,聲音又是大千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聲即不成世界。而“美妙動聽”的樂聲與“煩躁刺耳”的噪聲之間并無太大本質上的區別。我們若問孩子“你喜歡什么樣聲音?”孩子們真實的回答一定是“不確定。”就讓我們也用同樣的問題,自我思考一下,你將也會發現:對聲音的感受是如此的奇妙,聲音對人情緒的影響每每都顯得格外直接,然而,這也是種無法用貼切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的一種感覺而已。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它需要準確的音高,良好的音質,更需要將各個孤立的樂音有機地組合,使其流動,顯示出音的生命活力。音樂藝術又是一種象征性的藝術,它所表達的內容本質上更具有不確定性。人們是通過對音調、節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響作為媒介,引起某種聯想而達到對音樂的感受,而其中的聯想動作的卻是因人而異,因情而定了。音樂美感的獲得和人們對音樂內容的把握需要欣賞者積極的聯想,通過聯想使音樂與自身的一切相聯系,進而把象征性的音樂具體化。這就需要聽者在音樂中的聯想必須是一種高級思維,是他在對作品感受、聽想作品內涵的基礎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經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系,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本著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理解和對音樂欣賞教育的探討,我在幼兒園大班,對40名孩子,做了一些嘗試性教學研究,感覺孩子們在整個“聽”活動下,進步是十分明顯的:
一.保持自然和安靜是孩子們“靜聽”的環境準備。
保持寬松自然的情緒,擁有獨立安靜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聽“環境。我在每次的聽活動前,首先要關注的是每個孩子情緒狀態,大致了解孩子們的情緒后,先請孩子們稍稍休息(引導語:“閉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會”),讓孩子們保持基本情緒穩定,保持心平氣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能有著比較寬松的心境,有著靜心而不煩躁的心理準備;再是,請孩子們一同整理活動空間,將室內空間盡量騰空,所有課桌椅移到走廊,并關上門窗,防止外來干擾,并提供人手一塊小座墊,確保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個人活動空間,此時教師的引導語用:“請小朋友找個寬敞的地方,用自己覺得坐的舒服的姿勢,坐好”,其間,關注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適宜的聲響資料是孩子們“愛聽”的必備條件。
根據孩子視覺發展的年齡特點,在起初的“聽”活動中,提供畫面生動的視頻動畫,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我挑選了一些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片段和一些音樂啟蒙電腦課件作為孩子們最初音樂欣賞的材料,如《黑貓警長》、《哪吒》等動畫故事中的一些帶有強烈情節變化的片段和《wawayaya—走進音樂世界》等,讓孩子們多次反復地欣賞,指導他們將其中故事的變化與音樂背景結合著看,并學著遷移性聽和辨,初步感受到音樂背景和聲響效果對故事情節的推動和造勢的作用,并以自身對其聲響的傾聽和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嘗試地感受著此時此刻故事中角色形象心情變化,師的引導語:“看,故事中的,他怎么了?聽,這時候的聲響是什么?你覺得這個時候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音樂和聲響呢?”在孩子們看見角色和情節的變化時,引導孩子們更多地注意到音樂背景聲音的變化,將孩子們無意的注意逐步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