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1 22:06:29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環境創設論文《淺談在環境教育中的幼兒意識與行為》,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摘要]:"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我們都知道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提高兒童的環境保護意識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把環境保護的意識"滲透在平常的教學中去,使孩子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去接受這一方面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呢?又如何讓他們的行為去影響自己的父母和親友,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人都去關心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的環境呢?本文將從幼兒園的一些案例談起,進行一些反思,從而得出一些環境教育好的經驗和做法。
[關鍵詞]幼兒環境教育意識行為
[正文]
隨著環境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一所所綠色學校、綠色幼兒園也就應運而生。作為綠色幼兒園中的一員,我們的孩子在系統的環境課程教育活動以及開展一系列的環保活動中,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環保知識,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環保意識,但在日常行為的觀察中,我們卻發現幼兒常會做出一些和他已具備的環境意識不一致,甚至是相矛盾的行為舉止,在課堂上對于老師的“我們能亂扔垃圾嗎?為什么呢?”“花兒好看我們應該怎樣做?”“怎樣節約用水?”等等問題,孩子們各抒已見、對答如流,并說得頭頭是道。可是在平時我們卻經常看見他們有時對垃圾桶邊掉出的垃圾視而不見,或是直趁教師峭注意摘朵小花,又或者是洗完手忘掉關水龍頭等等,下面舉出一些案例:
案例一:
早晨,洋洋小朋友一邊吃著面包一邊高高興興的進了幼兒園,當他吃完面包后,就把裝面包的塑料袋朝旁邊的垃圾桶遠遠的扔了過去,塑料袋掉在了垃圾桶旁邊的地上,洋洋看了一眼就跑進了教室…
案例二:
午餐后,老師帶領小朋友在園內散步,佳佳、圓圓等幾名幼兒趁著老師不注意,偷偷的在花圃里摘了幾朵黃色的迎春花拿在手里玩…
案例三:
下午小朋友拍完皮球后,小朋友們洗好手都跑進了教室,沒有人想起要關水龍頭,清清地水嘩嘩地流著…
案例四:
課堂上(注:教師有意識的關注上述幼兒的反應)
教師問:小朋友,我們能亂扔垃圾嗎?為什么呢?
幼兒答:不能,垃圾應該扔在垃圾箱里;亂扔垃圾會讓幼兒園
變臟,空氣變得臭烘烘的…
教師問:花兒好看我們應該怎樣做?
幼兒答:花兒好看不能采;要讓大家都來欣賞漂亮的花;我們要愛護它們,花兒能讓我們的環境更漂亮…
教師問:水有什么用?地球上的水越來越少啦,怎么辦呢?
幼兒答:沒有了水我們人會渴死;我們人、動物和植物都要喝水;我們要節約用水,洗完了手要關好水龍頭;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用來拖地…
縱觀上述所例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孩子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環境知識、意識,但他們是“光說不做”,意識是意識,行為是行為,意識和行為是相互脫離的。雖然這只是部分現象,但為什么幼兒不能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反映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上,去指導自己做出正確的行為判斷呢?我們不僅深深的反思:
我們的環境教育是否刻意追求知識化、形式化,卻忽略了環境教育的實踐性、社會性呢?
作為環境教育者,你是否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隨時給予幼兒以督促、鼓勵,引導幼兒把學到的環保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呢?要讓幼兒的環境行為得以鞏固,你是否考慮到了家庭中的環境教育氛圍?成人是孩子的鏡子,作為教師的你是否注意了自身言行,是否為孩子的綠色行為起到了榜樣作用?
在反思中我們尋找著原因,思索著如何改變這一現象,讓孩子們能把環境意識真正滲透到日常行為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環保小衛士。為此,我們實施了一系列的手段與措施,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把獲得的經驗轉化為理論知識,指導下一次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如此循環反復,我們的環境行為教育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以看到“光說不做”的現象在孩子們的身上正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連說帶做”。
經驗一:加強社會實踐性,讓孩子走出環境教育的課堂。
科學的、系統的環境教育課程,對幼兒來說十分必要,在課堂上孩子們能學習、了解各種環境知識,并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增強幼兒的環境意識。不過,要讓幼兒能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運用這些知識,也就是隨時注意自己的環境行為,加強社會實踐性,讓孩子走出環境教育的課堂是非常必要的。社會實踐可以是利用各種環保節日結合社區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如植樹活動、環保漫畫展、環保攝影比賽、環保宣傳活動、綠色跳蚤市場等等,也可以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或實際情況、幼兒興趣等隨機安排的各類實踐活動。只有讓幼兒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才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老師和小朋友要環保,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著環保,參與著環保,從而更加激勵幼兒堅持環保行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