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20 21:28:21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數學思維論文《觀點報告:從活動中感知數學,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綱要》在數學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中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綱要》的引領下,我們選擇了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根據秋天豐收的季節,結合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創設果園這游戲化的學習情景,以秋季常見的水果為載體,提供材料讓幼兒自由操作,進行水果分類和數數,在快樂的游戲中玩一玩、擺一擺,來具體形象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及數與物的對應關系,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的樂趣。
一、從生活中感知數學。
數學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幼兒數學學習依賴于對具體事物的探索和體驗,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獲得發展。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數學活動中更注重啟蒙性、生活化,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身邊的事物,都能提供諸多的數學信息。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資源,有助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自主學習。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生活中的各種水果,是幼兒最能真實地感受到的秋天特征。因此我設計了一個連環的游戲情景——摘水果、分水果、數水果、運水果,引導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景游戲中,邊摘邊數,邊分邊數,數物對應運水果,在這個游戲化的過程中,獲得了數學知識,提升了數學經驗,并感受到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實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回歸生活、運用生活的教育價值。
二、在操作中理解數學。
數學知識的抽象邏輯性和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決定了幼兒數學概念形成要經過操作層次→形象層次→符號層次的逐步抽象和內化的過程,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動作的足夠經驗和體驗為基礎,通過自身活動的操作層次,借助被操作的物體獲得感性經驗,并從經驗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構起來,也就是說幼兒通過操作過程,與材料相互作用,來建構數學關系。所以我們創設與生活相聯系的情景,提供與目標相適宜的材料,鼓勵幼兒操作交流,豐富幼兒的經驗,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1、設計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數學教育的載體,它蘊涵了教育的目標,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數學知識。因此,每個環節選擇的操作材料,我都努力體現目標的適宜性,操作的層次性,學習的有效性。并創設良好的外環境,促進幼兒在操作中內化學習。
我設計的水果卡片力求適宜性,突出了數學操作學習的價值——運用大小、顏色不同的三種水果,在游戲過程中感知并體現水果分類的數學特征,幼兒通過操作,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感性的操作活動,獲得有益的經驗。
我設計的果園和卡車,更多地考慮了材料的多元性,既滿足幼兒求新、求美、求動的需要,刺激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最大程度的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幼兒自主選擇。
分類標記設置,我努力體現層次性,聯系幼兒的學習經驗——通過課程學習的方式認識標記,結合水果分類,自然滲透標記的學習,感受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為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歸納。本環節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有興趣地參與學習,并深入探索,適合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促進每個幼兒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
2、設計操作環節。
我創設游戲化、情景化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提升經驗。
第一環節:在果園的情景中進行摘水果游戲,摘的過程中感受水果的數量,自然的進行數數,呈現班級幼兒的不同數數水平,也感受摘水果的快樂。
第二環節:在分水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進行按水果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知道同樣的幾種水果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概括不同的標記是一個新知識的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