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8 18:01:33
總之,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國策,可以實現教育與社會社區互為條件、雙向互動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使幼兒教育獲得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同時,也有益于整體優化的社會環境的建設。這是已被上海及內蒙、廣西、安徽等省市的城市和鄉村的社區學前教育實踐所證實的行之有效的經驗。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國家教育部將幼教社會化、發展社區教育作為今后一個階段幼教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探索幼教社會化管理模式,強化社區功能
在我國,幼兒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具有社會公益性、服務性,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地方性特征。社區是幼兒教育的生存環境,也是其發展背景,是幼教管理活動中最基本的現實。因而需認識幼兒教育的特殊性,認真研究探索有別于義務教育的管理模式。幼兒教育的發展要走出垂直體系,走出單純就教育系統自身的角度進行行業化管理化的形式,建立起以社區為依托的社會、教育機構、家庭一體化的體系,將行業化管理與社會管理結合,既考慮縱向系統,又增強橫向聯系,條塊結合,從而較好地發揮社區整體協調綜合管理的功能,實現“政府統籌,社會參與,主動服務”。
要建立幼兒教育的社會協調體系,政府重視是關鍵,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專業指導,并注重發揮社會協調功能。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廣泛參與管理,明確各自對幼兒教育應承擔的責任,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協調。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幼兒教育納入社區發展規劃,在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時統一予以考慮,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使社區建設與幼教事業發展同步,發揮二者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作用。
農村鄉鎮人民政府和作為城市區政府的派出機構的街道辦事處是我國最基層的一級政權或行政機構,它是實現將教育系統的行業管理與社會管理結合,使學前教育與社會密切聯系的最基礎的環節。幼兒教育的發展前景是社會教育,幼教社會化、社區化,必然要求突破以往幼教管理和責任歸屬僅為教育部門、限于條條管理的狀況。對幼兒教育的管理要遵循幼教規律與特點,注重條塊結合,特別強調以塊塊為主的管理模式。社區即鄉、街政府或行政要成為幼兒教育的責任和管理主體,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結合社區建設,建立起跨部門領域的社區教育領導小組或管理協會,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將各方面力量與資源有效組織起來,發揮社區對幼兒教育管理的整合性。幼教社會化管理體制的探索需處理好教育行政與基層政府之間的關系。
社區教育要吸引整個社區的參與,特別要激發兒童家庭和社區公眾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參與中學習科學教育知識,使之能在社區教育中直接獲益。兒童、家長和社區公眾還應成為社區教育的實施者、管理者,作為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與教育者、保健工作者、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和基層行政共同合作,保證社區教育的實施。應當看到,隨著經濟體制轉型,社區地位逐步得到增強。社區公眾和居民逐步由單位人轉向社會人、社區人。教育工作者、教職工及幼教機構等相關教育服務設施也逐步由單位所屬所有轉向為社區所有和共享,社區公眾及社區幼教機構將逐漸增強對所在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成為社區生活和活動的主體,在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公眾的參與也有利于促進社區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建設和社區居民自主自治,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格局。
社區教育的發展要致力于建立依托社區、面向家庭、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早期教育服務網絡,對0-3歲兒童的教育與養護應予以足夠的關注,并以弱勢或困境兒童群體,如殘障兒童、貧困兒童等為重點,為社區所有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綜合性服務。社區內托幼園所作為正規幼教機構,要增強社區認同感并樹立為社區服務的意識,使自身成為社區幼教中心,在社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社區教育的開展將有利于形成并完善早期教育的社會支持系統,使兒童發展權利的實現得到切實而根本的保障,并能全方位地推動社區建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