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8 17:29:32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教育探索論文《混齡教育的理論基礎及實踐價值》,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混齡教育是指將年齡相差12個月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中,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它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又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一、混齡教育的理論基礎
皮亞杰、維果茨基強調認知發展與在社會情境中建構知識有密切關系;班杜拉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則強調對他人行為、態度和情感反應的觀察和模仿的意義。他們的觀點為混齡教育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1、同伴間的認知沖突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皮亞杰認為,同齡兒童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其發展特點,階段之間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然而這些階段并不絕對與兒童年齡相符,各個階段兒童的發展會因社會環境和習得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緩。因此,兒童需要與同伴和環境互動來促進學習。
同伴間的認知沖突會迫使兒童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幼兒與各種發展水平的同伴進行互動,會增加同伴的認知沖突。幼兒與同伴的關系不同于成人與幼兒的關系。在成人與幼兒的關系中,成人通常處于優勢地位,而幼兒則處于被動或劣勢地位,幼兒可能屈從于成人的權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觀點;幼兒與同伴之間關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鳴使幼兒具有關于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皮亞杰認為,沒有與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個體永遠不能把他的運算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大大增加了產生認知沖突的機率,增加了幼兒體驗、認知、發展的機會,并促使幼兒自我學習,獲得成功感。
2、混齡教育為幼兒心理發展創造了“最近發展區”
不同年齡的幼兒一起學習、生活、游戲,他們相互挑戰,形成認知沖突,產生“最近發展區”, 從而促進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特別是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在混齡教育活動中, 年長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幼幼兒解釋或表現,年幼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長幼兒模仿或詢問,他們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這就是異齡之間的社會建構。每個幼兒的經驗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實和提高。混齡教育使不同年齡、經驗和發展水平的幼兒之間有了多元互動的機會。
3、觀察、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
班杜拉強調,在社會情境中,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他認為,學習者在觀察學習中無需作出反應,也不必親自體驗、直接強化,只需通過觀察他人,接受一致的強化來學習。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行為,以形成替代性經驗。根據這種理論,社會學習是成長的結果,取決于幼兒的經驗和智力水平。榜樣越是多樣化, 觀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創造性反應。
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仿效不同發展水平同伴的機會。幼兒先通過模仿學習成人和其他幼兒的語言,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組合或改變語言材料,從而促使語言能力的提高。年幼幼兒通過觀察年長幼兒操作游戲材料,學會了如何搭建樓房、如何玩拼圖等,促使了動作技能的發展。幼兒之間通過模仿逐步學會了與他人交往的技能等。
二、混齡教育的實踐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幼兒園都嚴格地進行同齡編班,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集體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很好地照顧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而混齡教育則能彌補同齡編班教育的不足。我國部分幼兒園成功嘗試混齡教育的事實證明在幼兒園實行混齡教育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1、混齡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園實行混齡教育,為幼兒營造了一種類似于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氛圍, 可以彌補獨生子女與不同年齡幼兒交往的不足,更多地滿足幼兒的交往需要; 幼兒在交流中相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