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10-27 15:27:45
三、以整合的內容為契機,發揮幼兒學習的創造性
二期課改的課程理念提倡“構建整合、開放為特點的課程內容”,延伸到在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中,我們也應該體現“整合、開放”的特點。為了更好地體現這一特色,我們教師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地調整觀念和行為:
1、變孤立為整合:在實踐探索中,我們發現創新思維和創造潛力每個孩子都有,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去啟發和引導,而且我們越來越體會到:教師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誘,及時發現孩子的創造性。因此,我們主題背景下將各區域的內容進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區域原來所設定的固有的名稱和彼此孤立的內容,將各種游戲進行整合,使其看起來“活化”了,這樣才能使得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促動和發展。
在主題活動《冬天不怕冷》中,我為娃娃家提供了“吃火鍋”用的各種材料,有鍋子、毛巾、皺紙、橡皮泥等,“爸爸媽媽”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用皺紙撕成長長短短的條狀當“粉條”、“面條”;用皺紙包一點橡皮泥當餛飩;用橡皮泥搓成小圓形當“肉丸”和“魚丸”,在制作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他們會比誰的線粉條撕得長、誰的肉丸大、誰做的魚丸多;有的還把“肉丸”做成各種顏色的,有的紅、有的是黃色的,他們還分別給不同顏色的肉丸起名字“番茄肉丸”、“雞蛋肉丸”,可有意思啦!還有的會跑到“材料箱”那里,從里面找各種自己需要的東西來增加火鍋的食物種類,如,用泡沫涂上顏色做成“蘑菇”等,你瞧,是不是不能小瞧小班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吧!而且在這個期間,孩子們的計算、語言、美術、生活經驗、交往等都有了進一步地提高。整合的思想、整合的區域設置、整合的內容安排給孩子帶來的是創造性的、全面性地發展。
2、變失衡為均衡: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區域內容都能夠與主題內容相連接,這就需要我們對有一定學科傾向的主題進行分析,要求老師要心中裝有大的課程觀,更為整合、綜合的考慮問題。我們在每個教室里均提供了一處或幾處自由游戲區,也就是一些非主題活動區,提供的都是一些幼兒和成人收集的半成品材料(廢舊材料),在區域活動中這些材料可以用作主題活動所需的材料,擦亮他們創造性的火花;也可以供幼兒無目的地操作擺弄玩。因為,我們在游戲中觀察到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以及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都是不同的,因此,這些材料可以讓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在學習準備狀態時對各種材料先有了初淺的認知,為他在以后主題區域活動中的其它游戲中的充分運用作很好的鋪墊。
除了自由游戲區的創立來滿足幼兒創造行為的需要,我們還在離幼兒活動區梢遠些的地方設置了“寶寶心情屋”的區域,在這個區域里我們同樣設置了溫馨的環境:有小沙發、坐墊、梳子、漂亮的夾子、頭花、鏡子、書等,讓幼兒在里面可以盡情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后在投入到和朋友們的活動中。越越從來沒有上過集體生活,在家嬌生慣養,有一點不滿意就容易哭鼻子。在區域游戲中,她的哭鬧現象是最多的,由于小班幼兒的情感容易遷移,產生共鳴,這樣往往還會帶動身邊其他孩子的情緒。每當她哭的時候,我們就悄悄地拉著她的手來到這個區域,安撫一下她的情緒,幫助她擦擦眼淚、梳理一下小辮子、照照鏡子、和她聊聊天,不一會兒她的情緒就會平穩,并高高興興地離開。漸漸地,她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拉著老師來到這個心情區,照照鏡子、擦擦眼淚來平復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重新快樂起來。由此可見,這種心情區的創設平衡了在主題背景的區域活動中對認知活動的過于關注,增強了對孩子情緒、情感健康、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培養,這些對孩子一生快樂地、健康地成長均是無比重要的。
二期課改提出“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在對小班開展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由于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需要,創設了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讓每個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豐富了孩子在區域游戲中的體驗,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和表達表現的機會和條件,我們發現幼兒在健康、認知、交往、社會情感、藝術、游戲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