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 2010-12-30 10:20:15
關鍵詞之三:創造性
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耶魯大學留學時有這樣的體會:在西方人眼中,對人贊美或貶低都不是討論他的身家背景,而評價一個人“Boring”則算得上是極低的評價了。一個人的無趣程度一定是與他的創造性有關聯的。拿職業來說,最簡單機械的崗位一定毫無創造挑戰,也只適用于低級勞動者,而越高級的崗位越要求人的創造力。
創造性需要一點點培養和引導。美國引導孩子主動探索創造主要有幾個方法:“比如說教孩子學數學,在美國的課程中不會讓孩子去背公式,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形象例子,引導他們自己去想4*6是如何得來的過程,讓他們自己去總結三角形需要具備哪些特點,這樣在考試的時候,孩子不會因為沒有背下來公式而犯愁,因為他們明白了算術后面的思考過程。”
記者發現,周圍很多家長確實都習慣于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而忽略了讓孩子自己探索的過程。而美國的家長則由于經常對孩子進行引導式的提問,使得美國孩子在想象力的保留和創造力的拓展方面更具優勢。
國內已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并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給孩子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因為孩子的個體對事物的理解是具有獨特性的,家長和老師要善于抓住他們的獨特性進行培養,讓孩子在思考問題的廣度和維度上不斷延伸,這些都會成為長大后無形但也最具價值的“財富”。
中國的人才結構其實也導致了國家身份的定位。當我們看到“制造大國”這個角色的時候,更應該看到制造業勞動結構的矮化。盡管近年在美國對中國的項目中,已經從簡單的制造加工擴展到IT技術類的外包,這當然得益于中國技術型人才的龐大,但是中國依然離“創造大國”的身份相隔甚遠。從美國人培養精英的思路上看,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科學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無可替代的創造性,將是美國繼續握緊經濟脈搏的核心標準。然而中國何時能出一個像蘋果這樣靠著創新去橫掃市場的公司?從本質上講中國的精英培養觀念是否需要得到徹底的反思?這是中國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教育行業的挑戰。
未來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精英人才的標準都應該是國際統一的。家長在培養過程中,可以關注旅美學者薛涌在《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中所提到的:“過去的財富和權力,通過繼承而來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財富和權力,則是通過教育而來。富裕階層除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外,更多的傾向于塑造創造力、想象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等綜合性素質,使子女們在起跑線上就已經具備了高瞻遠矚的能力。等他們長大后,作為個體具有超人一頭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競爭中獲勝。”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