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 2010-12-30 10:20:15
幼升小是孩子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每個父母都期望孩子將來成為“精英人才”。隨著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響了現有教育的培養方向。無論國內或是國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為知識、能力等各方面擁有領先優勢的尖端群體。然而在如何達到成才標準的方法上,中國與美國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培養觀念。
相比較中國家長對子女考試成績等知識方面的要求,美國人更看重子女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希望占領的是高端行業的高端職位。以下總結幾點美國人教育子女成才的幾個關鍵詞,來看看與中國家庭究竟有何不同之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關鍵詞之一:國際化
在全球經濟、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相融合的基礎上,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已是日益膨脹。美國的富人階層里,培養子女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和水平,“國際化”就是一個必備課程。那么美國人理解“國際化”與中國有何不同呢?
其實中國家長并不缺乏這樣的覺悟,甚至我們經常感覺到,中國家長在對子女成長為國際精英的愿望上更加強烈。但是從培養方式上相比較,中國的父母則顯得單薄很多。提到“國際化”中國家長想到的就是“語言”,能夠跟老外溝通就是對子女所期望的終極目標。所以現在市場上的很多培訓機構也都打著“單詞速記”、“考試過級”等旗號吸引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長為孩子報名。
然而在美國人眼中,語言只是溝通工具,本身不具備競爭力,國際化的視野是需要孩子對其它國家的文化、精神、甚至思維方式都有所了解。就像一個會說地道英語的美國人卻不能成為一個集團的CEO,因為大部分人不會懂得商務談判等語言技巧,差別就在于不同的人說出的語言所體現的價值不同。而我們學英語,但是不懂得西方人的行事特點,在談合作時并沒有數據模型做支撐,只是一味地談經驗,那么肯定很難達成協議。所以在中國的英語課堂中,其實非常需要滲透對西方文化和思維的解讀,這樣在日后的國際競爭中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評判等。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很多中國的高端家長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為孩子報名英語培訓班的時候也會考慮到孩子的國際化視野方面究竟可以成長多少。
關鍵詞之二:能力
其實在如今70后、80后的家長眼中,能力的概念已經從早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逐步發展成為知識和技能兼備型的培養目標。所以演變成了幾個特點:一、成績要高,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唯分數論的家庭直接導致了孩子長大后成為了“書呆子”;二、專業技能要過硬,典型表現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家長為孩子報志愿時對IT、財務等專業度高的職業特別青睞。
美國家長們則不然,尤其美國的富人家庭里,對能力的要求更多體現的是社會性,而不是專業度。我們常常可以聽說美國某個小孩在假期打工時通過自己的經營創造了多少財富,或者電影里也常表現的在假期中一群孩子有組織的分工完成了一個很偉大的任務。項目管理能力、領導的才干、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這些中國家長眼中可能“偏軟”的能力培養,卻是美國父母們最最關注的。
少兒英語教育專家Sally女士說:“在美國執教期間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跨國公司不肯讓中國人當中國區的總裁,因為美國的高層覺得,中國人在演講的能力和風度方面可能都有所欠缺,于是他們也懷疑我們的管理能力。所以,精英的能力當然可以體現在技能上,但是軟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忽略這些能力的培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