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7-17 00:09:25
三、鼓勵幼兒表現方法的多樣性
美術創作離不開造型、構圖和色彩等表現方法。
以往美術活動衡量的標準是以幼兒模仿作品的效果為基準,即在造型、構圖、色彩上與老師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強調了技巧,封閉了幼兒創造的潛能,扼殺了幼兒的創造力的發揮。而創造性美術活動打破了這一死板的教學模式,強調表現方法的多樣性,即任何一個物體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構圖來表現,促進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幼兒創作更有童趣,更有靈性,更富有個性。
如以《我愛吃的水果》為例,在繪畫前,教師和幼兒共同尋找有關水果的圖片、書籍,激發幼兒對水果的好奇心,在看看、聽聽、說說中,增進幼兒有關水果知識,讓幼兒對各種水果有感性的認識:蘋果有紅顏色的,有綠顏色的,還有黃顏色的……幼兒創造的形態富有靈氣,讓人感嘆他們的想象如此豐富,讓成人望塵莫及。
可見表現方法的多樣性為幼兒營造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提供了條件。
四、實施有利創造的指導方法
在創造性美術活動中采用什么樣的教法使幼兒創造性的學習知識和技能,并積極投入創造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活動中一定要實施有利于創造的方法。
1、啟發、誘導創作激情
為了擺脫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將游戲融入美術活動之中,使游戲與美術創作緊密結合。皮亞杰也曾說過:“兒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有效的滿足他個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個可資利用的活動領域,在這領域中他的動機并非為了適應現實,恰恰相反,卻使現實被他同化,這樣的活動領域便是游戲。兒童進行的游戲很多,繪畫也是這種游戲的一種方式。”在美術活動中較多地運用詩歌、故事、猜謎語、做做玩玩等游戲,使幼兒獲得愉悅,新奇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意象。
比如在《美麗的小花園》中,首先應用故事法導入:春天來了,小燕子也到家中來做客了,小紅覺得園子里光禿禿的,一點生機也沒有。望眼放去,小紅覺得應該在園子里種些花,她選了各種各樣的花種,每天給它澆水、施肥,希望小花早點綻放,夏天來了,花園里開滿了各種花,有……
幼兒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他們一起討論、設想、積極的繪畫,教師根據幼兒的繪畫編成故事結尾,孩子們則完全沉浸在游戲中。
2、共同討論作畫方法
原先的美術活動均以老師出示范例、講解范例、幼兒創作、評價為一個模式,結合《綱要》精神,我們要讓幼兒這一學習活動的主體參與討論創作方法,真正發揮幼兒的獨創性與積極性。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活動的不同階段,就會對幼兒的具體創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
創作前的討論:
目的是讓幼兒了解操作內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這種討論主要伴隨著對范例和演示活動的分析進行。
如“電視機”這一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學會畫電視機。教師先不急于演示,而是讓某一幼兒來畫,大家共同討論:這個電視機還缺什么?你認為應該怎樣畫?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掌握了電視機的基本結構。由于是讓幼兒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讓幼兒接受,幼兒在創造新的圖式時便無拘無束。就以幼兒畫電視機的外形為例,多種不同的造型比畫成單一的形狀更富有童趣,更顯現出孩子的個性。
創作中的隨機討論:
這種討論富有針對性,它能完善和補充教學活動過程,能引導幼兒更有效的創作。如教師在巡回中發現幼兒構圖呆板,所畫圖像在一條直線上。教師便隨機選取二張作品(其中一張有前有后,一張為一個平面)組織幼兒隨機討論,哪張更好?你能讓自己的圖畫也變得好看嗎?怎樣變?引導幼兒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圖像,使畫面更豐滿。
總之,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討論形式,使幼兒有更多的創造思維的機會,促使幼兒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創作后的討論:
目的是幫助幼兒將他們在創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予以整理、歸納,從而獲得更新的信息。
舉例:活動結果讓幼兒討論:哪張畫顏色搭配得好,為什么?怎樣搭配會更好,這張畫和其他畫有不同的地方,你覺得什么地方可以學的?
3.活動中評價針對性強
當幼兒在創作完一張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與他人共同分享喜悅,也希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贊許。“補強法則”的及時運用在這里顯得極為重要。
什么是補強法則呢?美國加州大學的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這樣的解釋;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他的這一觀點在當今全美頗有影響。多伯森認為語言補強可以成為促進人格發展的最有力的原動力。語言補強的巨大力量來自于人們對外界有關評價自己的高度敏感性和有效的反饋機制。人們的自尊感和價值感也多產生于這些評說者的無意信息。
我認為將“補強法則”運用于創造性美術活動乃至整個創造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它能極大的保護幼兒的創作欲望,激發幼兒創作熱情,樹立自信,為造就獨立健全的人格鋪平道路。
“補強法則”應貫穿于整個活動的始終;如討論作畫方法時的及時肯定與表揚;巡回指導中發現新思路新想法給予鼓勵,講評過程中引導同伴相互發現別人有利于自己的長處等等。恰到好處地運用“補強”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濫用“補強”則會使“補強”貶值。現在許多教師為了“鼓勵”幼兒的積極性,“保護”幼兒的創作欲望,濫用“補強”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忽視美術活動本身所孕育的審美教育,通過活動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能力,如果教師一味地表揚,又如何使幼兒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呢?幼兒又怎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呢?
幼兒正處于創造和發展的時期,他們需要老師為他們打開創造的大門。因此,作為老師本身應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正確地引導幼兒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真正發揮表揚的價值。
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幼稚的,但其發展潛力卻是很大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教育和訓練,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活動和適當的條件,對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為未來的人才成長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在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時候,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時間、思考的機會。讓幼兒積累和萌發出創造的愿望,因勢利導地將幼兒引向創造性思維,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特別在美術活動中,來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