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15:47:44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當今中國及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探尋的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嶄新的發展道路,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它的基礎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當前人們所具備的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加強幼兒環保教育,已成為現代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幼兒環保教育
20世紀中葉,環境問題迅速從地區性問題發展成為波及世界各國的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森林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大氣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90年代初期,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率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呼吁人類要用“跨越幾代人的長遠目標來看待發展的成效”,要妥善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變革現有的不可持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不要以犧牲子孫后代的未來為代價換取今天的利益,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我國于一九九0年十二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要求“中小學及幼兒園應結合有關教育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
鑒于此,在幼兒中間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幫助幼兒對周圍環境進行一些簡單的、粗淺的、直觀的了解和認識是尤為必要的。通過教育使幼兒認識到愛護大自然能使我們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并用實際行動來關心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為建立正確的環境觀和世界觀作準備。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幼兒環保教育
幼兒園應從增進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入手,寓教于樂,加深幼兒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以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養成。
㈠、以景育情,增進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書屋是禁錮兒童的牢寵,而百草園則是孩子的天堂。百草園有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有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還有神奇的故事,無窮的樂趣。在那里,孩子無拘無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的天性,可以增進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道出了兒童對大自然的向往及大自然給予兒童的歡樂。教育的責任就在于將大自然所激發的淳樸感情逐漸上升為兒童對自然的自覺關心和愛護。
1、以園為基地,感悟自然,陶冶性情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校園是地球大環境中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小環境,要愛護地球,就要從我們身邊做起。因此,教師可在園開辟自然角、種植園、飼養區,經常帶孩子們參與其中的管理,他們在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中了解自然界,從而激起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們“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之情。”
2、以自然為背景,開闊視野,學會審美
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是最好的教材。”每當春天萬物復蘇,夏日百花盛開,秋季碩果累累,冬日大雪紛飛之際,教師可帶孩子或去“江邊野炊”,感受陣陣江風,領略祖國山川的雄偉;或去“大洋港采風”,拾貝殼,抓泥螺,挖螃蟹,體驗自然資源的豐富;或來到農田,觀賞生機勃勃的農作物,想象著豐收的景象……這一系列的遠足活動,孩子們通過自身的探索,去認識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在獲取一些具體、美好的感受之同時,“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識油然而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