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18:54:11
教幼兒主動大膽表達自身愿望,能較正確說出自己生理、心理的感受,學會在群體中交流調節自己,保持穩定積極的快樂情緒。良好的情緒是幼兒融入群體生活的基礎。受天生氣質影響:有的幼兒遇事愛生悶氣,為一件事會一整天悶悶不樂;有的幼兒十分急躁,動不動摔扔東西或拿同伴發泄;有的幼兒特別脆弱,動不動哭哭啼啼;有的幼兒心思多,老揣度別人……針對不同氣質類型,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不良情緒對健康的的影響,引導幼兒主動通過與同伴、老師或父母交流內心感受,讓幼兒在群體的交流中化解不良情緒,得以身心滿足,情緒愉悅,體會更多群體生活的快樂。
其次,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嘗試個人制定群體規則,共同遵守。尊重幼兒自身人格,教師把幼兒當成自己工作的第一鑒定者,開展“如果你是老師”、“假如沒有規則”等探討活動,師幼換位,讓幼兒明白群體與個體的關系,知道個體必須遵守群體規則才能人人快樂,沒有群體規則就沒有個體公平等道理;組織“你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師聽你們指揮”“你需要老師怎樣做”等機動活動,了解幼兒需求,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及形式,共同制定活動要求,約定群體規則,參與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幼兒內在需求得以滿足,自我建立的規則就更容易內化為自身真正的行為,達到制定規則個體參與,遵守規則群體響應,個人與群體和諧統一的良好效果。
建立良好一日常規,培養幼兒自我檢查,減少不必要的教師管理行為。常規是群體生活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有適度而良好的常規,群體會呈現出活而不亂、收放自如的管理效果;而過度的常規要求,則會使群體出現毫無活力、死氣沉沉的狀態。作為教師,應把握所帶幼兒群體年齡特點,制定寬松適度的常規。在常規培養過程中,放手讓幼兒自己相互督促檢查,讓幼兒輪流當一日活動不同環節中的常規“小督察”“小領導”,在活動中幼兒既要檢查別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常規意識和常規行為會明顯的提高。教師在對群體的安排指導中,會讓常規逐步建立于每位幼兒行動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規的整體性同步提高,會讓幼兒更喜歡在群體和諧交往中友好合作,在友好合作中共同進步。
幫助幼兒樹立“我的問題我來想,我的困難我解決;同伴有事我能幫,更替老師想辦法”的意識,培養幼兒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瑣屑平常的一日生活難免有司空見慣、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重復發生。針對群體中常出現的問題,定期組織幼兒集體大討論,“沒帶本子怎么辦”“鉛筆丟了以后”“有人搞破壞”“碰倒別人了”“撒了飯以后”……把問題交給幼兒,讓幼兒自己想,幼兒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逐漸明白事理,不斷澄清是非,并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和校正自身行為,許多看似煩心的小事情在幼兒認識提高以后就會自然平靜的不了了之。針對個別幼兒出現的矛盾、沖突,讓他們先自己用規則去分析并試圖合理解決,然后全體幼兒展開討論,對不同的問題在商討中達成共識。經過引導,幼兒分析解決自身及同伴問題的能力會普遍提高,當類似事情發生時,許多需要老師插手的問題在靜觀與等待中幼兒就會很好地解決,讓人人參與群體管理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長期的有意識培養,會使得幼兒普遍認識你快樂,我快樂,大家一起多快樂;你幫我,我幫你,我需要你你需要我,暖融融的集體中有人關心有人愛護,幼兒獲得了被尊重,被保護,被需要的成就感,則更深感受自我在群體中的價值。幼兒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提高,減少了教師許多重復性工作,大大解放了教師的手腳,教師也就更有精力與體力投身于益于幼兒發展的活動,使群體生活更為有益、有序,群體智慧群體受益,促進幼兒全面整體性發展。
幼兒園班級性的群體生活環境,是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環境,而群體生活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與之緊密相連,班級性的群體教育管理與群體中幼兒的自我管理有效結合會發揮顯著教育效果,從事幼兒園班級工作的教師都值得好好探討研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