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3 11:07:34
幼兒園規則教育要注重體驗和實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其核心內容就是,讓幼兒在理解體驗中主動建構規則,在成長中生成并內化規則,為幼兒的社會化打下基礎。誠然,幼兒園規則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幼兒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規范性行為,而規則意識的形成是規則行為表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幼兒園規則教育就是要幼兒在理解、內化規則的基礎上遵守規則。
當前幼兒園規則教育的思考
從現在我國幼兒園規則的價值定位看,普遍存在著重管理輕發展,過度關注規則對孩子的約束,忽略了幼兒的交往、道德及自主性的發展;重灌輸輕效率,規則的生成與實施帶有權威性。教師往往一味地以語言的形式提出規則。忽略了幼兒的話語權與參與權;從規則教育的效果看,教師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太調皮了,真難管!為什么我說了那么多遍,要求了那么多次.孩子就是不聽呢?”究其原因是教師的觀念問題,對幼兒的潛能缺乏了解和信任,規則教育中沒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沒有遵循“由內而外”的原則,以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必須通過教師施加外部強制性力量才能實現。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自然習慣了說教,要求幼兒做,而不是引導幼兒去主動思考、體驗、實踐,激發他們內在的社會性發展。
在新理念指導下優化幼兒園的規則教育
皮亞杰關于幼兒規則與幼兒道德的理論指出。幼兒在將規則納入主體認識結構中時,必須先形成“規則意識”,即將規則內化。也就是只有幼兒從內心認同了規則,形成了相應的規則意識,才能真正地主動地執行規則。
社會學習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幼兒規則行為的形成是條件性回避反應習得的結果。幼兒由于過去違反規則而有了消極的情緒體驗,于是,他們將焦慮不安的消極情緒與違反規則相聯系,為了避免再次體驗到消極的情感,即使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幼兒也會遵守規則。
基于以上的理念支撐,我們是這樣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的。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在體驗中形成制訂規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一定的生活情境,以引導為手段,激發幼兒產生規則的愿望。在此基礎上,以尊重為原則,允許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的生成和要求的合理性。以“要求幼兒排隊喝水”為例,“按秩序排隊”是教師常常掛在嘴邊的要求,但現實生活中,幼兒因不會排隊而和同伴發生沖突的現象屢屢發生:水被撞灑了、濕了衣服了、沒有先接到水等等。此時,教師可及時引導幼兒思考:大家怎樣才能又快又安全地喝到水。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讓幼兒理解、體驗和實踐:如何排隊以及怎樣叫“有秩序的排隊”,教學效果會明顯好得多。當然,這種行為的練習不能只是一次兩次,而需要堅持。
由于規則是幼兒自己制訂的.活動中他們能主動認同規則,并通過相互監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規則。當幼兒成為制訂規則的主人時.執行規則的自覺性就增強了,同伴間的監督、提醒比教師一遍遍強調規則的效果要明顯得多。
2.利用形式多樣的游戲。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各種規則。愛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富有情趣的游戲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充分利用各種游戲,在愉快的體驗中幫助幼兒了解規則、鞏固規則。如在“娃娃家”中,幼兒扮演年齡、身份不同的角色,在有情景的社會性游戲中,模仿生活中人們的語言、行動.體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實踐著社會所要求的行為規則。幼兒在反復的游戲中了解與人相處的規則、禮儀,并逐漸會把社會的規則要求變成自己的主動行為,進而遷移到生活中去。
3.體驗后果,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及行為。“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幼兒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約束幼兒的自由,從而使幼兒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如游戲中犯規被罰停游戲一次,為了能繼續參加游戲,幼兒再次游戲時便能較好地遵守游戲規則。實踐證明,這是用來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孩子內化規則,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4.主題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與培養文明小公民相結合。將規則意識的培養,滲透于五大領域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我們要精心設計方案,借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幼兒直觀、形象、生動地介紹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規則,讓幼兒明白遵守規則是文明的表現,是受歡迎的,不遵守規則是不文明的表現。如在“車”的主題中,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公共汽車”,了解文明乘車會得到人們的贊許,不文明乘車會不受歡迎,甚至會影響到乘車的安全而受到譴責。由此將這一經驗遷移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中,平時,遵守規則好的幼兒會被大家評為“文明小明星”,從而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行為。
總之,幼兒規則意識的提高、規則行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首先要把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放在首位,讓幼兒在平等、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中獲得教育和發展;其次,在充分了解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制訂適合他們能力和興趣特點的規則要求,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抓住教學活動和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持續不斷地為幼兒提供體驗、實踐的機會,使這些規則要求在他們身上固定下來,這樣就可以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便不用借助記憶,能很容易、很自然地發揮作用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