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3 11:04:49
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因為事小而吝嗇你的表揚和鼓勵,孩子們會為了你的贊許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三、培養明辨是非,讓孩子遠離不良習慣
明辨是非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可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兒歌讓幼兒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隨著年齡增長,可適當結合實例,表揚好的行為,批評不良行為的危害,并及時給予糾正。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幼兒就會逐漸形成是非標準。
在糾正不良習慣中,還應注意運用適當的語言提示,要“對事不對人”。如:“我不喜歡你把飯菜都掉在地上”和“你真討厭,又把飯菜都掉落在地上,”顯然前一種可保護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種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傷害孩子。再有“快來幫老師收拾玩具”和“老師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兩種說法對幼兒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四、重視家園一致的教育,讓好習慣能持久
家庭教育是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很多幼兒在幼兒園里能夠在教師經常提醒與同伴的同一行動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回到家庭中完全變成了另一副樣子有一部分家長不知道對于這么大的孩子究竟應有什么要求.在家里聽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長想要求孩子苦苦無法。因此,教師不但應在幼兒園里注意培養幼兒的好習慣.更應幫助家長掌握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以使幼兒的良好行為在家庭中得到強化。如,在家園聯系園地中提出幼兒生活習慣的目標要求及請家長配合內容,介紹一些家教方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要求.在家庭中也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生活習慣得以鞏固。堅持家園雙向評估,便于家長全面了解本月教育目標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便于教師了解幼兒達到目標的情況,“對癥下藥”。
總之,習慣是一系列自動化的動作,是在掌握動作程序并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逐漸 形成的。特別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幼兒“自我中心化心理”所致,常會因為方法不當而“好心辦壞事”這就需要成人幫助建立必要的規則,教授一些必要的社會交往的技能。比如:培養幼兒主動與別人分享玩具時,可提出“先賓后主”“先小后大”的制度,讓別人先拿玩具,如果自己想玩可同正在玩的孩子商量,但決不能搶。成人還可用積極的口吻予以表揚、獎勵或用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得到訓練。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應抓住關鍵期,注重方法,加強家園聯系,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一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