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2 09:59:10
首先,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活動需要、審美偏好來布置班級環境,能決定區域活動的空間格局及材料投放、更新頻率。大多數教師會根據常規和對幼兒的理解來布置班級環境,設置游戲區域,確定活動室、衛生間、午睡房的格局,決定墻飾的內容與呈現方式,很少有教師會征求幼兒的意見。而在南師大漢口園,教師則嘗試讓中大班幼兒自己來設計班級環境。在幼兒設計前或設計中,教師會鼓勵幼兒到其他班級去參觀、評判,尋找自己最喜歡的班級環境布置方式,并將其充實到自己的設計方案中。在幼兒紛紛畫出自己的設計圖后,教師組織幼兒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他們喜歡的設計方案,再由幼兒邀請教師、家長一起來布置。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自始至終都是活動的主導者,他們敢想敢做,積極而忙碌。在區域空間格局上,幼兒一改以前把“小舞臺”放置在活動室角落或走廊的做法,而將其移至活動室中央,并在其四周安排“娃娃家”“理發店”“銀行”“小吃店”等游戲區。幼兒的理由很充分,他們認為,這樣安排可以讓所有游戲區的小朋友都看到“小舞臺”的表演。在某一空間格局持續一段時間以后,幼兒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大班幼兒設計了以“喜羊羊小學”為主題的班級環境,把班級的所有區域重新整合,變為“喜羊羊小學附屬醫院”“喜羊羊小學超市”“喜羊羊公園”“喜羊羊小學社區”等,并且對各區域內的游戲材料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還將活動室門口的班級全家福重新包裝,做成了一個喜羊羊大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再依賴、順從、膽小、畏縮,他們會主動思考、獨立探索了。
其次,幼兒較少受到來自成人的過度干涉,教師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兒的探索過程中的。例如,在南師大紫金園,大班幼兒開展了“班級環境大變臉”的主題活動,幼兒不僅讓區域格局“大變臉”,還對班級的整體墻面設計進行了兒童化的改造。他們增加了自己喜愛的圖案造型,撤掉了過多的文字描述;將原本一直懸掛較高的墻飾降低了高度,使自己可以平視;移除了原本貼著墻放置的柜子,設置了多面“涂鴉墻”;通過投票來決定活動室的色彩基調。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幼兒是創意的發起者,教師則努力協助幼兒實現其創意。
最后,允許幼兒在充分了解規則的前提下嘗試突破與超越規則,達到創生規則的水平。例如,在南師大漢口園,教師在創設“敲敲打打”游戲區時,只是與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可供敲打的物品,但沒有說明游戲規則。最初,幼兒習慣用常規的方式敲打樂器,類似小棒敲小鈴,小棒敲木魚。后來,幼兒逐漸探索出多種敲打樂器的方式,類似小棒敲小棒,小鈴敲小鈴。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探索,幼兒又進一步將樂器重組,成立了小樂隊,還嘗試為不同的樂曲伴奏。為了拓展幼兒的經驗,教師播放了《破銅爛鐵交響曲》供幼兒欣賞,鼓勵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演奏獨特的“樂器”。又如,南師大高新園的區域游戲“蚊子叮”,教師原本與幼兒協商的游戲規則是讓幼兒用自制的拍子打自制的蚊子。幼兒可以拍打地墊上、墻面上的蚊子,也可以拍打懸在空中的蚊子。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覺得這樣玩不夠刺激,于是,就將其調整為兩兩合作游戲:一個讓蚊子飛,一個用拍子打,然后兩人交換角色。由于會“飛”的蚊子比固定不動的蚊子拍打起來要難,幼兒之間又開始協商新的規則:蚊子飛了一段時間后一定要有1~2秒的停頓,這樣,另一個幼兒就可以乘勢拍打了。后來,這種“你追我趕”的兩人游戲又演變成了三人乃至多人的群體性游戲。游戲中,蚊子的數量可以多于或少于拍子的數量。再后來,幼兒還約定只能拍打那些畫得比較丑陋、哼聲比較難聽的蚊子,而那些畫得比較漂亮的蚊子則成了游戲中的干擾物,增加了游戲的難度。
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幼兒不僅自身獲得了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層面的發展,也影響了同伴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影響了教師的角色定位。顯而易見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班級環境滋養了幼兒,提升了教師,改善了師幼關系。鑒于此,每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都要以兒童為邏輯起點,真正做到基于兒童、為了兒童、提升兒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