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2 09:33:06
幼兒園自制玩具的思考與探索
自制玩具因為經濟實用、安全環保,又能凸顯教師心靈手巧的基本功,備受廣大幼兒教師的喜愛。可是很多時候,教師們花費了大量心血,加班加點制作的玩具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有的花哨搶眼,卻經不起孩子的“重”擊;有的精巧細致,可惜孩子們“不買賬”,玩過一次就再也不想玩;有的干脆束之高閣,等待幼兒園有活動評比時,才與孩子們見面……我園在2013年江蘇省幼兒園自制教玩具比賽中榮獲二等獎,也引發了我對自制玩具的一些思考。
材料選擇適合幼兒
老師們會發現,當我們想制作某件玩具時,很多材料卻很難找到。記得曾看到一位幼兒教師的空間日志:我每天都在收“垃圾”,吃完肯德基,盒子帶走;喝完飲料,瓶子帶走;吃完海鮮,貝殼帶走……頂住營業員們好奇的眼神,我要一直收“垃圾”!因為今天的“垃圾”,經過我們幼兒教師的巧奪天工,明天就可能會是孩子們的寶貝玩具。的確,自制玩具需要形態各異、材質不同的多種材料,這樣才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作為幼兒教師,要及時收集整理各種能夠制作玩具的原始材料。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整理。可以創設“班級寶貝”收集箱,告知孩子們把家中不用的空盒子、空瓶子等清洗干凈,帶來投放到收集箱中。教師定期整理收集箱,選擇適合本班幼兒的材料制作玩具。材料選擇時首先要求安全結實、便于操作。如制作燒烤臺,有的幼兒教師選擇牛奶箱子,有的選擇餅干鐵盒子。制作娃娃家的小椅子(農村幼兒園沒有現成的),有的幼兒教師選擇用紙盒子,有的選擇用鐵奶粉罐,對比之下,就知道哪種更結實耐用。材料選擇上還要遵循一物多玩原則,例如吃完的空貝殼,清洗干凈后,可以在上面繪畫、涂色,可以當五子棋玩,還可以投放到數學區供幼兒操作練習;再如空牙膏盒子,投至建構區,可以玩玩多米諾骨牌,可以拼拼搭搭玩疊疊高游戲,可以搭成迷宮,玩賽車游戲等。
根據以往經驗,我們發現材料太多時,幼兒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自制玩具的材料投放不是一成不變,需要教師及時觀察了解幼兒游戲的情況,隨著幼兒的發展水平隨時增減材料,引導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半成品的投入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孩子再次加工創作的激情,可以讓幼兒任意組合、加工,積極思考,充分想象,從而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游戲。
過程創作陪伴幼兒
牢牢把握住自制玩具的目的性和趣味性,是我們制作玩具的關鍵所在。教師要明確自制玩具的出發點,首先來源于幼兒發展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玩具感興趣了,幼兒才愿意主動去擺弄操作,并在游戲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如果人云亦云,網上隨便搜羅幾個現成的自制玩具,“依葫蘆畫瓢”制作好丟給孩子玩,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自制玩具的創作過程,不是幼兒教師的“個人才藝秀”,幼兒的參與度決定了游戲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孩子高高興興地參與制作玩具全過程,將為游戲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同時,幼兒對玩具的玩法、規則、注意事項等進一步了解,有助于提高幼兒后期參與游戲的熱情。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使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以行求知,手腦并用。幼兒可以幫著教師剪剪小畫紙,黏黏膠水等,既鍛煉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又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做中玩,玩中學,達到發展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并讓幼兒體驗到創造的樂趣。
規則建立輔助幼兒
為何有些自制玩具總是被禁玩?思前想后,無非兩點。一是怕孩子把玩具玩壞了,還要重新制作,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二是怕玩后收拾整理,費時又費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們在傳授給幼兒游戲方法的同時,也要逐步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意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耐心等待,不爭搶同伴的玩具;自己也想玩某一件玩具時,可以與同伴協商解決;人多時不能大吵大鬧,影響別人玩游戲;游戲結束之后,收拾整理玩具,物歸原處,不影響下次玩游戲等。規則的建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幼兒有序玩游戲的保證。
觀察評價尊重幼兒
細心觀察、科學評價,是促使孩子們參與到各種游戲過程中的一把金鑰匙。史邁爾曾說:“對微小事物的仔細觀察,就是事業、藝術、科學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訣。”《綱要》中也指出:“教師要從幼兒游戲行為和情感態度中學習分析幼兒的需要、經驗以及動作、語言、認知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現有發展水平,為設計教育環境、投放材料、組織教育活動收集信息。”面對孩子們的游戲,教師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知道幼兒游戲的空間、時間、玩具材料、伙伴、游戲內容等情況。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交流、分享游戲活動的經驗和體會,運用啟發式的語言與幼兒交流溝通,例如:“你還需要哪些輔助材料?” “在下一次游戲中,你還會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創意嗎,我真的很期待看到呢!”對于游戲中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幼兒,幫助幼兒拓寬思路,提高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對下次游戲充滿期待。
雷夫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提出:“老師和家長都應謹記,上臺表演的應該是孩子,即使他們并不完美。因為這正是藝術最美的地方——我們追求完美,但永遠無法企及。追尋的過程就是一切。”自制玩具也正是如此,它不是為取悅成人而創作,不是為環境評比而準備,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以幼兒為本,為幼兒服務。讓我們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問一問孩子需要什么玩具?孩子喜歡什么玩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時刻提醒自己把幼兒放在第一位,孩子們才會真正體驗到自制玩具帶來的快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