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2 08:48:29
基于環境心理學原理的幼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
【摘 要】區域活動作為幼兒集體教學的有效補充,以其"隱形課程"的特點,對促進幼兒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從環境心理學原理出發,闡述了環境心理學對區域環境創設的意義以及如何從環境空間行為理論、感知認知理論、環境超負荷理論、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論來創設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從而進一步提升區域活動的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心理學
幼兒區域活動是教師從幼兒興趣出發,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并引導、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與區域環境進行有效互動,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標的活動,具有自由性與主動性特點。區域活動的形式通常分為表演區、建筑區、閱讀區、科學區、生活區、美工區等。區域活動作為集體教學的有效補充,以其"隱形課程"的特點,對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情感的豐富、人格的健全有著積極的作用。
但是我們發現教師在幼兒區域環境創設中存在這樣的誤區,即把環境創設狹隘地理解為物質環境創設,重點關注墻飾的布置,忽略游戲氛圍的創設以及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區域材料投放不足、材料投放漫無目的、區域設置過多、空間位置不合理、區域光線昏暗、環境色彩過于濃重等問題突出,從而制約了幼兒的自主性、主動性。如何避免這些問題是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相關研究多側重于區域活動下教師如何提供支持性策略、材料的投放策略、幼兒園建筑設計策略、室內外環境創設策略,也有針對特定區域環境創設開展的研究。但是從光線、聲音、空間、色彩等要素來綜合考慮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還比較少。要有效解決以上出現的問題,離不開對這些要素的關注,而這些要素都屬于環境心理學研究范疇。
一、環境心理學對區域環境創設的意義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產生并迅速發展起來,是一門研究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心理學前沿學科[l]。環境心理學主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分析人類經驗、活動與環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2]。環境心理學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空間環境作為研究的重點,它認為空間和環境是相互變化的,環境能左右人的空間行為,同時人也可以主觀能動地改善環境[3]。環境心理學視野下人的行為、心理、環境三者是多維交互的。這恰好可以指導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關注幼兒行為、心理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空間行為理論、感知認知理論、環境超負荷理論、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論等是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在幼兒園環境設計中運用廣泛。幼兒園區域環境是"兒童尺寸"的世界,是幼兒長期停留的空間,本質上也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空間。在幼兒區域環境的創設中,視覺、嗅覺、聽覺等感知覺內容以及區域空間感受等無不與環境心理學存在聯系。
3~6歲是幼兒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幼兒不斷地探索世界、認識世界,與世界對話。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特點是:(1)具體形象思維,把觀察到的事物簡化,由此對事物進行認識。(2)游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3)以自我為中心,逐步建立與他人一致的目標和生活準則,過渡到社會人。(4)渴望建立私密空間的本能。3~6歲的幼兒依靠感知覺認知世界,在他們的認知活動中,感知覺占據重要地位。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中,不能忽略幼兒的這些心理特點。以環境心理學為指南,可將心理學知識有效運用到區域環境創設中。
同時,環境心理學是以鑒別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應用科學[4]。以環境心理學為原理指導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設計,能為教師在創設環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幫助。
二、環境心理學在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應用
(一)空間行為理論
該理論包括私密性與公共性、領域性、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三方面內容。合理的私密性與公共性空間能夠豐富環境中人的情感。領域性是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占用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并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的行為模式[5]。關于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史密斯和科納利的研究表明,在每個幼兒的活動空間大于或等于25平方英尺(約2.3 m2)時,空間密度對兒童的社會性行為幾乎沒有影響;當每個兒童的活動空間從25平方英尺(約2.3 m2)降為15平方英尺(約1.4m2)時,攻擊性行為明顯增加[6]。可見空間密度在幼兒園區域環境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結合這一理論,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空間的形狀
角色性區域空間可創設成環境心理學上稱之為"社會花瓣環境"的形狀,這里我們姑且稱為"區域花瓣環境"。具體來說,在教室中間預留一塊公共區域當作花蕊,將醫院、娃娃家、表演區、超市等區域以花蕊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當某個區域比較擁擠的時候,幼兒可以站在中間區域進行重新選擇或者等待,這樣可以緩解區域擁擠的壓力。將中間公共區域作為節點,打破區域之間的界限,不同區域的幼兒可以互相交流,從而達到在"角色性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化"的要求。
2.空間的私密性
"心理空間"具有私密性的特點。心理學家弗里特納和瓦丁爾的實驗認為5歲的幼兒就有自己的秘密了。幼兒在遠離他人的視線,在自我對話中,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強自我認同感。幼兒園可以創設"悄悄話""情感小屋"作為幼兒與他人之間的緩沖地帶。這些區域的位置選擇上,盡量靠近墻角,用布或者"門"構成圍合的空間,給幼兒營造安全感。
3.空間加減法
通過空間加減法調整私密性與公共性。空間的加法即垂直墻面和懸掛空間的利用。墻面裝飾具有美化空間的作用,現行普遍的做法是懸掛漂亮的裝飾物或者是直接留白。我們不妨垂掛幼兒的美工作品,變老師的創意為反映幼兒學習的過程,當然這里還需要注意懸掛的透光性。這樣寓教于美的形式對于幼兒來說不會顯得單調,也更有看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