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1 10:17:55
淺談幼兒美術教育理念的創新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轉變舊的觀念和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教學,應是教師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理念指導人的行為,一個教師思想意識的超前性,決定了其教學方法的先進性,要敢于打破舊的模式和約定俗成的教學規則,一切圍繞著從培養、發現孩子的潛能、獨特的個性和全面發展的基礎文化素質上做文章。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和創新幼兒美術教育理念。
從學科教育轉向文化教育
幼兒美術教育有其豐富的內涵,不應看成單純的學科教育,它不是簡單的學習畫畫,而是通過繪畫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我曾在某幼教雜志上看到一篇名為《美國“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的推廣》的文章,值得我們借鑒,它標志著美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已從美術學科教育走向美術文化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在美術學科上有較高的造詣,更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博學多才的文化人。要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結合美學、文學、音樂、社會科學等各學科的相互作用,培養幼兒的藝術素質和基礎的文化素養。
從單一教育轉向多元教育
美術具有視覺藝術自身獨有的特點,又有其表現的多樣性,這從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各畫種的分類即可見。幼兒美術教育要讓孩子學習嘗試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學會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即要在美術活動中嘗試兒童畫、中國畫、水彩畫、版畫、寫生、線描畫等常設課程,還要開設手工制作、泥塑、美術設計、美術鑒賞等內容。有些藝術教育部門開設所謂兒童國畫班、簡筆畫班、素描班等等是不可取的,不能局限到一種形式的小圈子里,讓孩子只接觸一種單一的教育。這樣即使技巧訓練得再純熟,也勢必會變成“井底之蛙”,視野不開闊,思維不發達,缺乏創新意識,變成“眼低手高”的小畫匠。其實幼兒時期的美術教育“眼高手低”才是正常的。
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打破單一學科的界限,結合音樂、科學、語言等學科的相互作用,是多元化教育的另一重要體現。在美術活動中用音樂輔助教學,會讓孩子在優美的旋律、變化的節奏中體會流動的線條和生動的形象,更好地開發想象思維的空間,提高審美情趣。通過語言描述展現大千世界的自然景觀和人的情感波瀾,與美術通過視覺語言表現大自然的暮雨晨晝和人的思想感情是異曲同工,在美術活動中通過講故事、朗誦詩歌散文,讓孩子在語言描述中想象豐富的畫面,能增強孩子的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挑起孩子繪畫的欲望,帶動其思維產生豐富的聯想。
從技巧教育轉向能力教育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繪畫技能只是一種方法,而并非目的。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說得好:“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目的就已達到”。
幼兒時期的美術技巧訓練要根據幼兒的自身特點而定。三歲前的前幼兒期也稱涂鴉期一般不接受技巧訓練,應保護幼兒的自由發揮狀態,應把繪畫當成游戲,看作孩子的第二語言。教師要稍加引導,把故事、游戲貫穿其中,寓教于樂,讓孩子把繪畫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當成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養成習慣,這樣就在玩中學的氛圍中訓練了形象思維能力。四至六歲的幼兒期,是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大好時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象力豐富,奇特的、怪誕的、夢幻的、不合常理的想法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針對這一特點,要多加引導不能妄加干涉,要以一顆童心去看待孩子的想法。這個時期要重點挖掘孩子的想象空間,豐富他的思維素材,讓孩子多看、多思、多畫,接觸面要廣,不要在一個題材和技法上反復訓練,應重視個性培養,給孩子大膽輕松的自我表現空間,營造一個自由發揮的良好氛圍。要拋棄千篇一律的模仿教學,鼓勵孩子的作品有童趣、有意趣、有個性。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因材施教,讓獨特的個性魅力放出光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