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36:12
5.運算
運算能力是幼兒數學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事實上,幼兒很早就開始接觸運算,并表現出對一個集合的量的增加和減少的理解。他們知道更多的物體可以加到一組物體中去創造一個更大的集合,也知道能從一組物體中減掉一些,變成更小的集合。他們會使用具體的物體,如玩具、糖果、餅干等進行簡單的運算,表達總數或者差異。
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將數學運算語言融入幼兒每天的學習與游戲中。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運用適宜的數學語言。如,對于四五歲的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一些在小數量范圍內,并且加、減數均不超過1的簡單的應用題。如,樹上有3只鳥,又飛來了1只,現在樹上一共有幾只鳥?其目的是考察幼兒運用表象進行加減運算的能力。5歲以后,多數幼兒可以運用表象進行加減運算,加、減數也不限于1了。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這樣的問題:“請你種8顆種子。如果第一次種了5顆,第二次要種幾顆才能完成任務呢?”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利用符號進行抽象邏輯運算。
6.排序
根據尺寸給事物排序,或者根據時間給事件排序對幼兒來說都是一項很復雜的任務。幼兒很喜歡按照尺寸比較物體。如,四歲的幼兒就能根據鞋子的長度給鞋子排序,他們還能將一樣尺寸的鞋子放在一起。
幼兒在排序時,教師應該給他們提供運用數學語言的機會。如,當幼兒按尺寸為鞋子排序時,教師可以問:“你為什么把這只鞋子放在這里呢?”“如果我把鞋子挪到這里會怎么樣?”“這里還有一只鞋,應該擺哪里呢?”這樣的問題可以促使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他們思維的過程。此外,使用序數詞也是幼兒獲得順序概念的有效方式。如,“小明你第一個上來給我們講故事。華華第二個。”將序數詞與幼兒自身以及所做的事情進行聯系,幼兒對排序會有更深的了解。
7.模式
幼兒每天都生活在各種模式中,他們的一日生活就是一種模式,醒來、穿衣、刷牙、吃飯、拿書包、去學校……幼兒身邊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模式。
教師應該提供讓幼兒重復、延續以及創造各種模式的機會。“看,蜜蜂身體上的花紋有什么秘密?是黑色的、黃色的條紋!蜜蜂身上的花紋是有規律的。你們知道還有其他什么動物身體上的花紋也有規律嗎?”“我們利用娃娃家里的玩具創造一個規律吧。我們先做什么?接下來呢……哇,讓我們一起看一下:盤子、杯子、勺子、盤子、杯子、勺子。接下來應該擺什么呢?”教師還可以在剪紙、貼畫、手工等各種活動中鼓勵幼兒創造視覺上的模式。鼓勵幼兒通過拍手、唱歌、敲擊等方式創造聲音的模式。如,拍手“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模式的訓練能有效促進幼兒發現身邊事物的規律,他們能在更高級的學習中使用這種技能。
8.圖示化
用圖表示信息對幼兒來說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利用圖表給物體分類,進而對不同類的物體進行統計、比較。特別是柱狀圖。能很好地表征數據。如,教師可以利用柱狀圖顯示幼兒最喜歡的顏色:“這些是小朋友喜歡的顏色,讓我們數一數。有6個紅色,1個紫色,5個黑色,7個藍色。哪一欄的投票最高?我們最不喜歡的顏色是哪種?”
9.分析數據
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數據統計和整理。如,先讓幼兒搜集交通工具的圖片(校車、小轎車、卡車和自行車)。然后,讓幼兒組成小組出去散步,每看到一種交通工具,小組中的一名幼兒就將相應的圖片放到另一個包里。幼兒回來后,將這些圖片平行放置,建構一張柱狀圖。這張圖表直觀地呈現了幼兒在散步的過程中看到的每一種交通工具的數量及數量的對比。教師根據圖表,引導幼兒分析其中各部分數據所代表的含義。如,“我們一共看到幾輛車?其中,多少輛自行車?多少輛小汽車?”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收集數據、表征數據、分析數據,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技能,也是幼兒比較缺乏的技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