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32:37
例談利于幼兒數學活動的有效因素
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邏輯知識,這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幼兒來說相當具有挑戰性。因此,在實施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如何幫助幼兒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參與,需要關注影響幼兒數學活動有效性的諸多因素。
有效因素一:數學教學情境巧創設
1.情境創設要生動有趣,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
案例l:在小班數學活動“數數有多少”中,教師創設了“歡慶六一”的情境,請幼兒參與數氣球、種樹、澆花、報名等操作活動,使幼兒的數學學習成了有趣的情境性游戲活動,活動形式從集體到分組,從單一到綜合,層層遞進,逐步幫助幼兒掌握手口一致的數數方法。
2.情境創設要富有挑戰性,并支持幼兒積極探索
案例2:在大班的排序教學中,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了一個圓形封閉式的花壇,請幼兒根據一定數量的三種不同花盆進行有規律的排列。幼兒第一次嘗試排列時,只有個別幼兒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地完成。大部分幼兒則苦于操作材料過多,混淆了他們的思考方向,一時無從下手。幼兒1在操作中給排列的紙張上做好了“起點”的記號,而幼兒2則是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嘴里唱著:“紅黃黃藍、紅黃黃藍……”看到這兩名幼兒如此有效的策略,教師便及時提示正在嘗試操作中的幼兒:“你可以先給自己的花壇做好起點,還可以把你排列好的花盆唱出來,這樣不但能夠有效地找到規律,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檢驗出自己完成得準確與否。”
3.情境創設要富有啟發性,能拓寬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
案例3:在大班“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圓圓游樂場”,在游樂場中布置球體、圓柱體、圓形等各種圓的物品。在游樂場中玩時,讓幼兒充分感受具有圓的特征的物品的異同點,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區分不同的概念,進行分類并尋找其他同類的物品。
有效因素二:數學教學材料巧投放
1.圍繞教育目標,提供多樣性的材料
案例1:在中班“配對”操作活動中,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各種各樣的襪子,有大小配對、形狀配對:還有數量配對、圖案配對等多種材料。
要想真正讓幼兒與材料互動,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就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材料供幼兒操作,這樣才能使幼兒對數學的探究始終保持新鮮感,始終充滿濃厚的興趣,從而獲得主動的發展。
2.通過材料的變化,使幼兒的操作活動體現出層次性
案例2:小班數學活動“愛吃糖的大獅子”,第一次操作:提供給每組幼兒顏色不同的3種圖形,數量為人手1個,操作要求是“每人拿1個糖果,按照顏色標記放到盤子里”,這時幼兒要排除形狀的干擾按顏色特征來進行分類。第二次操作:提供給每組幼兒顏色不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數量多于人手2個,操作要求是“每人拿2個糖果,按照形狀標記放到盤子里”,這時幼兒要排除顏色的干擾按圖形特征來進行分類。第三次操作:提供給每組幼兒顏色不同的3種圖形,數量多于人手3個,操作要求是“每人拿3個糖果,按照標記放到盤子里”,這時幼兒要排除顏色和圖形的雙重干擾按兩維特征來進行分類。
在該數學操作活動中,教師從顏色——形狀——顏色和形狀兩維特征來進行三次不同層次的操作,結合對所取圖形數量的要求,讓幼兒在觀察、比較、擺弄的過程中,感受圖形的不同特征,鞏固對三種圖形的認識,學習按要求進行分類。三次操作材料的投放,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展示操作材料的原則,使操作材料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有效因素三:同伴數學交流巧運用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得到更多的經驗,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經驗體系。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幼兒進行探索、操作活動后的收獲和發現,可以是幼兒發現的新方法,可以是幼兒搞不明白的問題……通過同伴間的交流,幼兒能遷移同伴的經驗,有助于幼兒自己糾正錯誤,調整自己的認知經驗。
案例:在中班“看誰數得快”數學活動中,教師創設了游戲情境“找七星瓢蟲”,采用紅藍兩隊,小組接力的形式,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七星瓢蟲,比一比,哪隊找得又對又快,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于比賽結束的驗證,教師又采用兩隊自查糾錯。發揮生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幼兒從同伴那里發現自己的錯誤,也使得幼兒更有團隊合作意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