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24:38
數學活動的生活化和秩序化
數學知識產生于生活實踐,又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得以延伸和發展,并服務于人們的生活實踐。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數學的生活化,也要注重數學的秩序化,讓秩序在數學活動中更靈動。
材料準備,巧而不繁
1.生活中隨手而來
《綱要》中強調了要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建構初步的數概念。生活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資源,幼兒處處都能接觸到數和形的現象。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動植物,人類世界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作為幼兒數學活動有意義的材料。教師直接從生活中選擇材料,既真實自然,貼近幼兒經驗,又方便巧妙,減輕準備的繁瑣。比如吃飯時,用碗、筷和勺子交替排序、遞增排序;在比較多少的活動中,用幼兒常見的蘋果、香蕉、石榴等水果進行操作;在組織幼兒散步時,比較樹的高矮、粗細;春游時找找公園里有幾種鮮花,數數每種鮮花有幾朵……
2.活動室處處都有
活動室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活動室里度過的。活動室也是幼兒的主要學習環境,從區域材料到硬件設備,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的材料。如教室的門窗、桌椅、玩具柜是什么形狀的?我們班有幾位小朋友,有幾位老師?圖書架有幾排,每排有幾本書?玩玩家有幾張床,每個娃娃家容納幾位成員?此外,各種各樣的玩具也為幼兒進行分類、排序、比較等數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活動組織,靈而不亂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使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實用性、愉悅性的具體場景,從而引發幼兒的興趣和疑問,激發幼兒求知與探索的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
1.抓住興趣,轉換角色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小朋友則習慣于感受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如果不借助于有效的教具演示,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數學活動對幼兒來說不免有些枯燥。孩子一旦沒興趣,課堂秩序就會出現混亂。因此,教師應該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或者故意示弱,由“我來告訴你”變成“你來試試看”,“你來幫助我”,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幼兒質疑和探究。幼兒和老師的平等對話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大了,幼兒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創設情境,有效互動
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就是給幼兒提供問題意識萌芽的合適土壤,啟迪幼兒積極思維。如在認識時鐘的時候,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今天早晨我六點鐘起床,洗臉、刷牙、拖地、吃早飯,然后上班,你們猜猜我做了這么多的事情用了多長時間?你能在鐘面上指出來嗎?有效互動能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延長幼兒集中注意的時間,提高學習效果。
3.大膽質疑,主動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孩子大膽質疑,敢于對老師質疑,向權威挑戰,使課堂教學迸射出創新的火花,使孩子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同時也要求幼兒學習安靜傾聽同伴的發言,不重復別人的意見。如在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時候,幼兒對于特殊的長方體(即有兩面是正方形)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卻還是長方體呢?通過觀察、比較,對照概念,終于得出結論:六個面都是正方形的形體才是正方體。特殊的長方體不符合這個條件,因此它只能是長方體。
幼兒操作,動且有序
1.操作前,分發有序
根據年齡特點和活動的需要,將操作材料擺放在幼兒便于取放的位置,逐步引導幼兒從簡單地接受材料到有序地取放材料、相互分發材料,并聽清操作的要求。
2.操作中,合作有序
在聽清操作要求的基礎上,遵守操作規則,既有“獨立、安靜、細心完成”,也有“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3.操作后,整理有序
操作完成后,既能把材料按固定位置擺放,也要做到不影響別人。
只有在數學活動中融合生活化和秩序化的培養,才能讓數學學習更靈活、更有效、更實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