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09:54
數學活動中教師小結語的有效運用例談
在組織園本教研的數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教師沒有認真地思考小結語的內涵,不能熟練運用小結語的技巧,導致活動經驗分享與小結環節流于形式,未能為活動的有效推進做好服務,從而影響到幼兒深入探究的效果。那么,小結語在數學活動中有什么作用呢?教師應當怎樣有效運用?現借助本園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幾個案例,談談幾點看法。
小結語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習的興趣
案例
大班數學活動《買圖書》的核心目標是讓幼兒學習運用1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買圖書的問題。活動開始,教師告訴孩子“新華書店新進了許多好看的圖書,老師帶你們乘公共汽車去買圖書,每人得用10元錢買兩張車票。”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取票去了。取完票,教師小結:用10元錢買兩張票時要先想好×和×合起來是10,想好了再去取票就對了。到了“書店”門口,教師再三強調要認真看書上的價格,花的錢不能超過10元。孩子們非常認真地挑著圖書。可以看出,大多數孩子關注的是價格,個別孩子關注的則是書里面的內容。忙了好一陣子,大家總算買到了書。在活動交流環節時,教師讓孩子們說說“買了什么書,花了多少錢?還剩錢了嗎”。大概孩子們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不少孩子隨意翻著自己買回來的書,沒兩下就把書翻完了,一聲不吭地玩弄圖書;有的則把頭伸過去看著同伴的書,他們似乎對自己買的書不是很滿意;個別孩子則津津有味地看著自己買回來的書,和旁邊的同伴談論著書里的內容。總之,想回答問題的人不多,“開小差”的不少。教師仍不忘小結:用1O元錢去買三本書,先拿的兩本書,它們的價錢合起來一定要比10小,然后算一算一本是多少錢,合起來正好是1O。一個活動就這樣以低潮告終,教師勉強完成最后一個教學環節。
案例分析:活動結束后,針對孩子前后情緒截然不同的反應,我們認為教師的語言指導過于單一,一味盯在“×和×合起來是10”上。科學領域目標指出,要“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中可以看出,新《綱要》非常強調生活化和游戲化,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此次活動雖然也體現一定的游戲性,但在孩子看來,學數學是真而游戲是假。因為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心里始終放不下的是怎么讓幼兒進一步感受1O以內數的組成。買圖書時,教師一再強調買的圖書價錢不能超過10,造成孩子在買圖書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價錢而不是內容上。教師以為孩子們買書回來后,一定會爭先恐后地告訴同伴或老師自己是怎樣買書的,買了什么書,花了多少錢,然后教師出示數卡,和孩子們一起檢查是否算對了,既讓孩子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懂得購買的方法,又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但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由于買回來的書不是自己喜歡的,無非是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而已,這樣的書對他(她)來說又有什么意義?這和平時大人帶他們去買書根本就是兩回事,也難怪孩子們的活動情緒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案例思考與對策: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對于幼兒學數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皮亞杰曾經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興趣對幼兒智力具有促進作用。興趣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前提,幼兒有了對數學的興趣,才會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在活動中,教師的每個小結語應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比如,在孩子買圖書前,提出買書規則:“小朋友可以挑你喜歡的書買,每一本圖書上都標了價格,有一元、有兩元……,每本書的價格不等,小朋友要看仔細。如果你挑的書超過10元錢,阿姨就不肯把書賣給你。” “買完圖書,你就帶著購物券到收銀臺那里讓收銀員阿姨幫你算一算買得對不對?然后付了購物券就可以帶著你買的書出來。”第一次購書后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很聰明,用10元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兩本書。接下來老師請你們想一想怎么安排,才能多買幾本自己喜歡的書。”買完書回來后讓幼兒互相交流:“小朋友買好了書可以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相互說一說,看一看,數一數,你用10元錢的購物券買了幾本書?”最后,教師小結買書的情況,肯定幼兒的探索。這樣不僅能滿足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自己喜歡閱讀的書,從中嘗試安排開支,體驗買書的樂趣,同時還能萌發幼兒熱愛書籍、喜歡閱讀的情感,也為幼兒相互間的閱讀交流奠定基礎。這樣也就不至于降低了活動的熱情。
小結語應用有助于梳理活動的經驗
案例
在中班數學活動《按規律排序》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松愉快的游戲情境。整個活動以“收到圖形王國的邀請函,參加舞會”為主線,活動環節分為參觀圖形王國的舞會現場、布置舞場、制作皇冠、師幼參加舞會共同舞蹈。
活動中,教師處處把幼兒放在主體地位,如第一環節帶幼兒“參觀舞會現場”后的交流環節,教師讓幼兒說說發現圖形寶寶有什么秘密,幼兒的回答較凌亂,教師小結:這些圖形寶寶都是按一定規律排的。緊接著,幼兒根據舞場上圖形寶寶的排列規律繼續布置舞場。教師帶幼兒走馬觀花似地走了一圈,然后小結:小朋友真棒!最后讓幼兒運用排序的方法來裝飾皇冠。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操作材料,如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形;大小、顏色各異的花片及圖案等,讓幼兒自主選擇,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但從幼兒裝飾出來的皇冠看,大部分幼兒設計的排序規律簡單,有的只停留在小班水平;有的按兩、三種顏色的不同排序;有的按兩、三種不同的形狀排序;個別幼兒懂得按數量和形狀兩個維度的變化排序,比如,一個圓形兩個正方形、一個圓形兩個正方形的規律排序。活動過程中,幼兒還無法用規范的語言描述排序規律。
案例分析:排序是一項比較抽象的活動,整個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并非采用灌輸、傳授、說教的方法讓幼兒理解排序這一概念,而是采用多種有趣的形式讓幼兒理解并遷移排序的經驗。但是即使在這種有趣的形式下我們的孩子學到了什么?有沒有在他們原有經驗上得到發展?因此活動結束后,我們反思了活動的有效性,發現每個環節結束后,教師沒能有效地運用小結語幫助幼兒疏理經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