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8 16:17:19
從終身學習看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在信息社會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知識都“事必躬親”地學習,而只是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而“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學習不再是成年之前“學校教育”的重任,而變成了個人生命全程和生活全場域的任務,“學會學習”逐漸成為終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支柱。終身學習與發展的需求又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兒童今天的學習既是當下的生活內容,更是為未來人學與社會生活做著準備。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學前教育,不能僅關注兒童的學習內容,更應該關注其學習活動背后的素質問題。
由于社會的激烈競爭,幼兒家長群體中彌漫著對知識的焦慮,他們認為只有“贏在起跑線上”,孩子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與成就。他們往往將幼兒園學習活動“窄化”為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甚至進一步“窄化”為知識技能的訓練過程。而我們學前教育工作者出于各種原因,也有意無意地迎合與滿足著家長的“非正常”需求,將知識技能作為家長“看得見”的學習內容。這些就導致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從而嚴重影響著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生涯。
2012年,教育部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指南》)中明確地反對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并進一步規范與深化了幼兒園科學保教行為。《指南》提出,學前教育要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和“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品質又是什么呢?它是兒童學習的傾向、態度、行為習慣和方法等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基本素質,在早期開始形成與發展的、并對幼兒的現在與將來的學習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基本素質。由此來看,學習品質并不是兒童所要學習的知識或技能本身,而是兒童怎樣學習那些知識或技能、并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各種與學習有關的素質。
學習品質對兒童未來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小學是幼兒直接需要面對的階段,入學準備內容與狀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小學學習質量。調查發現,小學教師最看重的小學生積極品質包括自我控制、樂群宜人、積極樂觀、獨立自主、興趣好奇心等,而難見知識與技能的影子。這些都是幼兒學習品質的核心內容,也是未來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兒童到成人期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自我控制、計劃性、好奇心、專注性等品質會對個體的后續學習與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追蹤研究顯示,在兒童早期具有更好自控能力的孩子,他們在學校的平均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孩子,在成年之后也具有更高的職業成就和更低的離婚率。
學前教育是人生教育與發展的起點。學前教育改革要從關注“學什么”向關注“怎么學”轉變,從重視“學習結果”轉向重視“學習過程”,從知識技能準備向學習品質培養轉變,培養幼兒對于知識技能的良好態度與興趣。如在閱讀方面,要保護和激發幼兒對于讀書的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非會認多少字、會背多少故事和詩歌等;在科學或數學方面,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保持對未知的好奇與想象,具備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等,而非要了解多少科學知識,做多少數學計算等。只有保對學習的熱情和投入的學習品質,兒童才能培育出自己未來的核心素養并取得更高的學業成就。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