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6:43:18
2.豐富體驗,積累經驗,以體驗豐富猜想
新的知識是從已有的知識中構建的,如果幼兒對探究的問題缺少已有知識和經驗的支撐或完全未知,那就只能憑空猜想。教師要引導幼兒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有根據的提出猜想與假設,使他們明確提出猜想與假設的依據,這樣就會逐步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應為幼兒奠定豐富的知識經驗體系。在選定主題后,教師應花費相應的時間,進行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具有連貫性和整體性的鋪墊活動,使幼兒在一次次活動中形成內在的邏輯聯系,并增強自身知識經驗的積累。
3.科學設計,步步追問,引導幼兒深入猜想
當幼兒確定研究的問題時,在興趣的驅使下,他們都會積極地根據問題進行自己的猜想。在這個環節里,教師的指導不是要對幼兒的猜想進行評判,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追問,關注他們猜想背后的思想,引導幼兒進行推理,進行理性的猜想。如教師問“你是怎樣想的?”“你的理念是什么?”讓幼兒在說出解決問題辦法的同時,還要說明自己是怎樣想到要這樣解決的。
在老師步步追問下,幼兒就會梳理思路,理性猜想也就逐步顯現。同時要尊重幼兒的猜想,哪怕是不完善的猜想,既然是猜想,肯定會有一些錯誤,這時,教師絕對不能用簡單的指正方式直接告知其錯誤所在。而是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蹲下身來,與孩子交流,“你為什么這么想呢?”要允許幼兒犯錯,然后通過幼兒親身在實驗、證明、交流、質疑中用真實的事實來糾正以往的認知錯誤。
教師不能對幼兒的任何一個猜想做出好壞與否的評判,哪怕是一個最好的評論,這會引起其他幼兒因此而失去信心,進而限制幼兒思維活動的廣度。只有當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兒,讓幼兒感到老師是非常理解他的,才能使幼兒產生高度的心理安全和輕松愉快感,他們才會真正的敢說、敢想、敢探究、敢創造。
4.合理引導,扶放結合,注重猜想有序性
理性的猜測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猜想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的關鍵,它與推理相輔相成,有利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思維策略。教師掌握一定的策略,引導幼兒進行有效、理性的猜想。
圍繞“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幼兒科學猜想理念,根據幼兒活動的基本特點和不同的猜想內容,開展不同形式的猜想活動,主要有:事實性猜想(主要猜“是什么?”)、規律性猜想(主要猜“會怎樣?”)、方法性猜想(主要猜“怎么做?”)和原因性猜想(主要猜“為什么?”)。上述四種猜想類型難度不同,運用時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差異,建議后兩者在中大班運用。在幼兒猜想后,教師可追問:“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引導幼兒說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據,從而鼓勵幼兒有根據地進行猜想。
5.開放評價,體驗成功,推動開展理性猜想
在猜想后的評價驗證階段,要通過實驗操作來驗證猜想,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對于幼兒的各種猜想,教師都要加以重視并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證實或推翻自己原先的猜想。教師往往會讓幼兒預測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產生原因,但在實驗操作時幼兒的想法常被擱置一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支持他們通過實驗獲得科學經驗,同時通過自己觀察記錄、同伴評價、教師總結等方式,幫助幼兒不斷提高幼兒的理性猜想。
而且,教師要引導孩子對自己提出的猜想進行評價、反駁、修改,逐步了解猜想錯誤的原因,證明猜想正確的原因,就要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這樣不僅滿足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還培養他們大膽的探索和批評精神。
教師對幼兒的猜想首先要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幼兒能夠猜想的,都是非常可貴的,他們的猜想可能是經過思考出來,也有可能是源于原有的經驗,還有可能是毫無根據的異想天開,是錯誤的,不符合邏輯的。無論哪種情況,教師的評價都應該以尊重幼兒的猜想為前提。
而且,教師要引導孩子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悅,讓同伴或自己來說一說自己的猜想,通過驗證,感受自己猜想成功的喜悅。只要幼兒的猜想能得到自己、同伴、老師的認可,幼兒一定會更樂于猜想,從中體驗猜想的快樂。我們還要特別注意保護猜錯的幼兒,所以,最好要用多種形式來進行評價。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