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6:10:59
幼兒園“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的思考與實踐
“做中學”科學教育提倡為幼兒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知識,增強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根據“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推進的要求,我園積極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實踐工作,嘗試進行案例開發的實踐研究。以下結合“魚的秘密”科學教育活動,圍繞確立探索主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層面,呈現我們在“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思考與實踐。
一、確立適合幼兒的探索主題
確立探索主題是“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學習的重要前提。在“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在選擇探索主題時往往存在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為:教師以成人的眼光選擇探索主題,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過難、過多,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導致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興趣不高、已有經驗不足、冷場等現象:另一種為:教師選擇的探索主題完全以幼兒興趣為中心,但幼兒的興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發的、淺層次的、不穩定的興趣,容易隨著時間、活動難度和外界干擾而消失,結果導致幼兒興趣濃厚則探究持續,幼兒興趣低迷則探究停止。
由此,教師在選擇探索主題時,要建立在幼兒興趣和自身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從中尋找兩者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教師要把握幼兒的認知特點,確保探索主題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幼兒自發生成的探究活動,分析探究活動中的科學元素及其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擴展為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從而確立探索主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興趣相符合,幼兒的探索才能更積極、順暢。
例如,我園在春游活動中安排了參觀水族館的親子活動,幼兒參觀水族館后對各種各樣的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活動結束后,教室的自然角增添了很多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小魚。有的幼兒經常站在那里觀察小魚,給小魚喂食:有的幼兒從家里帶來了關于魚的書籍,三五成群地討論關于魚的話題:還有的幼兒將自己看到的魚畫了出來,并和同伴交流“我畫的是什么魚,有什么本領”。幼兒的表現引發了教師的思考:能否將“魚”確定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題?于是,教師對“魚”這一內容進行了價值判斷:首先,幼兒對魚有著濃厚的興趣,魚也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探索“魚”既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其次,通過對“魚”的探索,可以讓幼兒獲得有關魚的種類、魚的外形特征、魚的內部構造等方面的知識經驗,拓展幼兒對“魚”的認識。由此,教師將“魚的秘密”確定為“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題。
二、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問題是探索的前提,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索。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提高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問題的提出建立在對事物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當他們對所觀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現象產生疑惑時,問題才會產生。因此,引導幼兒提出問題,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經驗,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導幼兒進行有序觀察。
在“魚的秘密”的探索活動中,為了鼓勵幼兒提出關于魚的問題,教師首先為幼兒呈現了一盆鯽魚,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畫鯽魚,比比誰畫得像。在師幼共同評出公認的最像的魚之后,教師對幼兒的零星經驗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原來,鯽魚有紡錘形的魚頭,上面有一對眼睛,有剪刀似的尾巴,有背鰭和腹鰭,身上還有圓圓的魚鱗。”同時,教師請畫得最像的幼兒交流觀察的方法,并及時呈現魚的解剖圖,讓幼兒再次觀察“除了這些,鯽魚身上還有什么”,以拓展幼兒對鯽魚的認識。
在幼兒對魚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引導:“現在我們知道了魚有魚頭、魚鰭、魚尾、魚鱗、魚鰓和魚鰾等,那么,關于魚你們有什么問題嗎?”這時,幼兒紛紛舉手提問:“鯽魚的魚鱗有什么用?為什么有的魚沒有魚鱗?”“魚鰾有什么用?”“魚在水里為什么不會淹死?”“我看見魚一會兒沉到水下,一會兒又浮到水面上來,這是為什么?”正是有了充分的觀察和了解,幼兒才有了思考的基礎,能提出自己對于“魚”的各種疑問,這些問題是幼兒進一步科學探索的基礎和動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