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5:13:44
如何指導幼兒“自然測量”生成活動
一、活動由來
案例:
那天,我原打算與幼兒一起探索周圍環境中物體的直與彎曲的情況,但朵兒卻拿著毛線說:“我剛才量了黑板,有4米長。”我問她:“你怎么知道呢?”“我剛才數的。”“這毛線上什么都沒有,你是怎么數的?”“我剛量的時候有4個毛線那么長啊。”朵兒的解釋激起了其他孩子的興趣.他們紛紛拿起各種材料來測量活動室中的桌子、柜子等物。
自我對話:
孩子的實際表現充分證明他們已經掌握了直與彎曲這個概念。也就是說,直與彎曲這個主題只是重復幼兒的已有經驗,并沒有太大的教育價值可以挖掘,但是,孩子們的現實表現卻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程生成點,因為孩子對測量的理解大不相同,這就蘊含著許多教育機會和教育價值我何不抓住機會,跟進支持,開展一次有關測量的活動呢?
活動預想:
我認為活動的核心是測量工具與測量方法的有機統一。因此,我預想活動可能會按以下步驟進行:(1)幼兒自由表達關于測量的經驗(2)用同一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3)用不同工具測量特定的物體(4)理解長度單位(5)幼兒回顧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二、活動過程
活動1:幼兒自由測量
“孩子們,你們想知道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東西有多長、多高和多寬嗎?想辦法量一量吧!”于是,幼兒選取了不同的“工具”——積木、毛線、紙盒、圖書等,也選取了不同的測量對象——門、地板、窗戶、桌子等。
豆豆拿了一把紅尺子一本正經的測著桌子有多寬,當她第一次測完后就用彩筆在后面畫個小點,然后有開始量。看到這里我故意問婷婷:“你用彩筆畫個點干什么?”婷婷歪者腦袋說:“這樣才知道我量到那里來了呀!”
文文把黑板作為了測量對象,她選了圖書作為測量工具,一只手拿著書,一只手就放在了書的末端,然后末端的手不動,再用另外一只手將書又拿過來,嘴里還數著I、2、3、4……
平時活潑好動的娃娃呢卻跑到了室外的走廊上,邊走邊嘀咕著,走過了走廊又走了回來,嘴里還念叨著:“,錯了,不對不對。“娃娃,干嘛呢?”我在數有多少塊磚呢,別打擾我。”原來他是在用簡單的計算方法。
蕊兒用尺子在量門有多寬,將工具翻轉測量。
幼兒采用的測量方法和工具可謂是五花八門。根據觀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用手做工具。
2.將相同的工具首尾相接,直至測量到被測物體的盡頭,最后用了幾次測量工具就在后面加上長度單位“米”,如不足或多出工具,自己估計,幼兒則以估計的方法“報出”測量結果。
3.將工具沿著被測物體的表面進行翻轉測量,但未注意到翻轉過程中工具一端橫截面寬度的忽略不計對測量準確性的影響。
4.邊移動測量工具,邊用筆畫出下次移動的起點。
5.手與測量工具配合使用。
有趣的是,盡管測量工具和方法不同,幼兒卻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長度單位“米”。當然也有幼兒提出異議:“這桌子怎么會是8米呢?我才1米24高!”
反思與調整:
經過觀察,我基本了解了幼兒關于測量的經驗水平,我認為應先解決幼兒對長度單位“米”的濫用與誤用問題。
活動2:認識“米”
預想:我在地板上鋪設了兩條長度均為1米的線,一條是單色彩條線,另一條是由不同顏色的彩條組成的線。我期望幼兒出現以下行為:用跳這種動作來感受1米的長度,并發現兩條線都是l米長;用“1米有幾個測量工具長”來表述測量結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