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3:35:37
對優化美術活動分享評價環節的思考
在美術活動的分享評價環節中,教師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通過教師評價、師幼共同討論、幼幼互動等方式,梳理、總結、整合幼兒習得的知識經驗,不斷將其完善,幫助幼兒由現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分享評價環節是美術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環。目前,大多數美術活動都采用“欣賞導入——創作表達——分享評價”的三段式基本流程。然而遺憾的是,活動最后的分享評價環節常常流于形式。為了優化分享評價環節,提高美術活動的有效性,我們對以上傳統的“三段式”流程作了擴充、調整。
下面我們以中班美術活動“媽媽肚子里的我”為例來加以說明。
一、“媽媽肚子里的我”活動過程簡述
“媽媽肚子里的我”是在臨近感恩節時開展的中班美術活動。活動共分為六個環節:初步欣賞——自由創作——分享評價——再欣賞——再創作——再分享評價。這看起來只是將傳統三段式流程整個重復了一次,但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具有即時螺旋匕升功能的重復。其中第一次分享評價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經驗;第二次分享評價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幼兒通過對自身進步的肯定上獲得情感的滿足,以便在未來能夠更加自覺地在新的學習情境中應用這些經驗。從實施后的總體效果來看,幼兒有了更多情感體驗、自我表達、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的機會。
初步欣賞。伴著優美溫馨的音樂,教師展示了許多幼兒媽媽懷孕時的照片。這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幼兒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幼兒們在這一過程中都比較投入,并不時伴有討論。之后,教師展示了一張胎兒的側面照,并對照圖片對胎兒的身體結構(頭、身體、四肢)作了介紹。幼兒對這張胎兒照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為幼兒接下來的自由創作提供了關于胎兒身體結構方面的經驗。
自由創作。教師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和表現媽媽肚子里寶寶的形態,重點是幫助幼兒對人體基本結構有初步的整體認知。幼兒在教師提供的粉紅色圓形紙上作畫。
分享評價。教師選取了幼兒所畫的不同身體姿勢(正面、側面、倒立)的寶寶,圍繞“你畫的寶寶在千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和幼兒共同進行一一對應的意義解讀(跳舞、爬高、翻跟頭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意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的意見。從幼兒第一次完成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對于寶寶身體結構總體上掌握得不錯,對于不同身體動態也有相應的想象、表達。
再欣賞。刻幣呈現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打呵欠、扭動、倒立等胎兒典型動態定格圖。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拓展其對寶寶動態的直觀認識,為下面的再創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在此過程中,幼兒積極思考,與教師和同伴熱烈討論不同的寶寶動態。
再創作。幼兒在教師提供的各種形態的媽媽底板上作畫。或站著、或躺著的微笑的媽媽形象為幼兒提供了情境支持,拓展了幼兒的想象空間,使其與媽媽之間形成情感上的聯結。作畫時,大屏幕上循環放映的胎兒動態定格圖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表象支持,有助于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作畫時會不時地與同伴比較、交流,也會向教師解釋其繪畫意圖。將幼兒前后兩次創作的作品進行對比可以看到,第二次創作的作品在身體結構的完整性、身體動態的表現、情感的表達等方面都要豐富得多。
再分享評價。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媽媽”送到“大草坪”上曬太陽。之后,幼兒和教師共同圍坐在“大草坪”前。教師選取了翻跟頭、雙胞胎、多胞胎、長頭發寶寶四幅圖進行分享。在此次分享評價中,除了從身體姿勢和作品意義兩方面來解讀外,教師更加注重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如:“翻跟頭的寶寶不要把媽媽踩疼了哦!”“兩個寶寶都笑瞇瞇的好開心!”“多吃東西就能快快長大出來見媽媽了!”幼兒開心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其余幼兒則認真傾聽,有時也會向同伴提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