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1:15:24
幼兒美術活動設計思路與指導策略
一、設計思路
1、確定教學目標
雖然在有限的范圍內幼兒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由于受到直覺的限制,幼兒肘期形成的概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概念,所以,在確定美術教學目標時必須避免兩種提法:一是把畫出某一具體圖象當作目標,如教幼兒選擇紅色畫太陽,就容易使幼兒誤認為用紅色畫太陽是唯一的方法,從而失去對顏色的想象。二是把認識近大遠小、重疊、漸變等抽象概念當作目標。如教幼兒運用大小對比的方式來表現物體的遠近,就容易使幼兒產生"小圖象必定表示遠方物體"的印象,從而導致思維混亂。
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在客觀判斷幼兒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確定幼兒下一階段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度。如當幼兒只能用籠統的圖形來創造圖象時,我就鼓勵幼兒將圖形與線條進行多種式樣的組合。當幼兒能畫出較清晰的圖形時,我就逐步引導幼兒用多種圖形組合來創造不同的圖象。當然,目標并不一定都是按教師的主觀意愿制定的,有時它是由幼兒提出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目標與幼兒的需要吻合。
2、選擇內容
幼兒美術創作主要表現在造型能力和表現方法兩個方面。造型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和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的成熟程度有密切關系,教師應避免運用簡單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法,力求客觀地把握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幼兒搭建小步遞進的階梯,以幫助幼兒主動建構自己的造型方式,提高造型技能。在尊重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接觸多種工具材料及廣泛運用的機會,使幼兒不斷變化、創造,習得各種表現方法。
我認為幼兒學習技能的內驅力來自他們在內容的吸引下產生的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愿望。所以,教師應選擇那些有足夠吸引力的內容并進行藝術加工,認真研究內容與技能的內在聯系,把技能表現自然地融入內容之中。如在教幼兒學畫人物頭部轉動的動態時,我選擇了"觀測流星雨"這個熱點話題,以"觀測小組記錄每一顆流星"為內容,啟發幼兒嘗試表現每個"觀測者"的動作,使轉動頭部動作成為幼兒成功地觀察流星的需要。于是,圍繞這一有趣的情景畫出向不同方向轉動的頭部動作,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們的主觀愿望和需要。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內容開展專門的活動,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這類美術活動在技能與方法上應盡可能簡單、便捷,以便給幼兒更多創造的空間。
3、調整教學過程
通常幼兒美術教學過程由引起興趣、出示范例、示范講解、巡回指導和結束評價五個環節組成,這五個環節都以完成技能要求為目的。在實踐中,我嘗試將這五個環節調整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討論、鼓勵獨創和展示判斷,這是以鼓勵創新、激發創造為目的的。
創設情景指的是將情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其成為誘發創作動機、引導幼兒學習技能的推動力;提出問題指的是圍繞內容與方法提出問題(可由教師提問,也可由幼兒提問),讓幼兒觀察、思考;引導討論指的是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鼓勵獨創指的是鼓勵幼兒按自己的體驗大膽表現,努力超越自我;展示判斷指的是給幼兒展示作品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比較自己與同伴的作品來進行判斷和自我評價。
二、指導策略
幼兒美術創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美術創作過程中,幼兒的創作是個體化的,教師很難設定統一的指導方案。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我認為把握以下一些指導策略會使美術教學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策略之一:不斷提出疑問
當幼兒經常采取某種造型形式、表現方法時,教師可以提出疑問讓幼兒考慮改變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當幼兒選擇紅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提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當幼兒選用橙色和黃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再提問:"其他顏色可不可以用來畫太陽呢?"當幼兒用彩條畫太陽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怎樣的彩條才更像陽光呢?"
策略之二:幫助幼兒建立求新、求變的創作思路
很多教師常要求幼兒畫得"跟老師的不一樣"、"跟小朋友的不一樣",這個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兒束手無策。我認為所謂"不一樣",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創作,不滿足于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化、明確化,如大變小、高變低、紅變綠、左變右等等。如畫鳥時,我不但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愛的鳥,也鼓勵幼兒畫想象中的鳥,頭、身體、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變。有個幼兒按想象畫了一種奇特的鳥。大家問我這只鳥的名字。我說:"人類只發現了一部分鳥,這只鳥也許是還沒有被發現的鳥吧!"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
策略之三:善于用幼兒看待事物的方式去解釋畫面
幼兒對許多圖象的解釋都與日常生活經驗具體形象地聯系在一起,教師應經常觀察、學習幼兒的造型,善于用幼兒的思維方式去解釋畫面,只有這樣才可能和幼兒進行交流。
策略之四:教幼兒學會修改圖象
教師應使幼兒懂得完成作業和對待工作一樣,應該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廢或因不滿意而氣餒,應鼓起勇氣,設法修正,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有些自信心不強的幼兒,常常一畫錯或一不滿意就換一個地方畫,或把紙翻過來重畫,或坐著發呆直至換一張紙為止,這是極不好的習慣,對培養幼兒不怕困難、有始有終的學習習慣不利。針對這一現象,我有意識地組織了一些教學活動.如"印繩"、"打翻了墨水"、"圓圓找朋友"等,引導幼兒學會對已有圖象進行再定義。尤其是當幼兒畫"錯"的時候,我就啟發幼兒結合創作內容,對已有圖象進行大膽想象,并用改變圖象、添加特征等方法進行彌補。如果不能修改,則用再定義的方法使其變為其他圖象,使其不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如畫"動物世界"的時候,有個幼兒畫了兩個太陽,我就啟發他大膽想象,把它再定義為其他圖象,結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畫成了大獅子。
策略之五:展示作品,相互學習
幼兒的美術創作是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幼兒互相學習借鑒的成分,因此引導幼兒向同伴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及時介紹幼兒有創意的表現,引導幼兒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想象和創造。在幼兒完成作品后,教師應把幼兒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幼兒既樂于觀賞那些技能高、創造性強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的優點。
大多數幼兒都有創新的愿望,也樂于在同伴面前顯示才能。有的孩子不愿讓大家學習,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能低下,而可能是不恰當的教學策略所致。如有的教師把"畫得與別人不一樣"片面理解為"不要學別人";有的教師總是表揚那些技能較好的幼兒,結果使這些幼兒形成驕傲自滿的心理,這不利于幼兒相互學習。
策略之六:鼓勵幼兒超越教師
教師應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開展活動,不必將圖象、顏色、步驟都講解得十分詳細,應給幼兒留有較多的創造余地,以顯示他們的才能。有時甚至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錯誤的圖象啟發幼兒思考,讓他們擔任"小醫生"為作品"看病",使幼兒有超越教師的機會。如在為故事《猴子過橋》畫插圖時,我介紹了猴子的兩種動態,并表示自己想不出其他動態,請幼兒補充。在這種創作氛圍中,幼兒個個信心十足,滿腔熱情,畫出來的小猴也千姿百態,很有創造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