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14:49:56
二、小班民間童謠的應用策略
(一)故事化策略:將童謠變成童話
很多民間童謠本身就是濃縮的完整故事。將童謠改編成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幼兒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謠《三輪車》中寫道:“三輪車,跑得快,后面坐著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用動畫的形式講述生動的故事。幫助幼兒理解童謠的內涵。童謠《三個和尚》只有三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教師可以將其編成“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各尚沒有喝”“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三人合作吊水喝”五個小故事,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感受童謠的簡潔和寓意。
(二)節奏化策略:為童謠配上節律
幼兒在誦念童謠的過程中,經常會“拉音拖調”,不得要領。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童謠.讓幼兒直觀地感受童謠的節奏變化,從而培養他們的節奏感以及語言的表現能力。童謠《小老鼠上燈臺》中“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可以配上“×××一×××一”的節奏型,讓幼兒在邊說邊拍節奏的過程中,學會有節奏地朗誦。當幼兒掌握了一種節奏之后,教師可以匹配不同的節奏念童謠,還可以讓幼兒自由創作節奏型,用不同的速度進行誦讀,如“×××一×××一”“×一××一×一××一”,以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嘗試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童謠的節奏,如動頭、動手、動腳等。通過匹配節奏、創編動作、變化速度來配合朗讀童謠,有助于提高幼兒對童謠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音樂化策略:把童謠改編為歌謠
童謠的音樂屬性是自然天成的,表現在語言的音韻美和節奏感上。如大家熟悉的童謠《丟手絹》,“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快點快點捉住他”。當唱到“丟手絹”時,幼兒就會把手絹輕輕地放在某個小朋友的身后,然后快速離開,伴隨著歡快的歌聲孩子們開始追逐嬉戲。將童謠變成歌謠后,童謠有了旋律,不僅輕松易學而且也增添了趣味,更易為幼兒接受。如教師為童謠《騎竹馬》譜上曲后,幼兒聽到旋律就能自然地演唱起來,邊唱童謠邊做游戲,在歌唱中快樂成長。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旋律哼唱童謠,有的幼兒會用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旋律來哼唱童謠《別動腦筋別發言》,還有的幼兒用歌曲《小燕子》的旋律來唱童謠《折紙歌》,雖然幼兒的哼唱旋律并非優美動聽、合乎音律,但這一活動激發了幼兒“譜曲”的意識,調動了他們哼唱的熱情,有助于幼兒對于童謠的學習。
(四)舞蹈化策略:讓童謠富有動感
民間童謠音韻流暢、情意優美、節奏感強,這使得它與藝術的結合有著天然的紐帶。將童謠舞蹈化就是把有韻律感的童謠與舞蹈動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如在童謠《搖啊搖》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舞蹈動作,讓孩子邊念童謠邊做動作,“搖啊搖(盤腿坐下,拉手搖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兩幼兒雙手搭橋),外婆叫我好寶寶(手托臉),一只饅頭一塊糕(兩兩拍手)。”幼兒對于動物往往有著特殊的喜愛,民間童謠中有許多是關于小動物的。如《五指歌》中,“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著,打到小松鼠。”又如《捉蜻蜓》中,“天靈靈,地靈靈,滿天滿地捉蜻蜒,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蜒”。對于自然界的小動物,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表演起來手舞足蹈,樂此不疲。幼兒在童謠中舞動跳躍,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舞蹈興趣,讓他們在表演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還培養了他們的情智和情趣。
(五)美術化策略:把童謠畫成童畫
童謠是無形的畫,而畫則是有形的童謠。童謠能夠外化為美的形象,蘊含豐富的情節和情感,易激發幼兒自由的想象。將童謠美術化就是以童謠為載體,在悟童謠、品童謠的過程中畫童畫。讀童謠、畫童謠,可以讓幼兒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拉近文字與繪畫的距離,有助于激發幼兒對繪畫表現題材的興趣。比如童謠《月亮》中,“初一一根線,初二看得見,初三初四像彎眉,十五十六大團圓”。幼兒邊念邊畫,說說、點點、抹抹、畫畫,在涂鴉中使得童謠形象化。童謠是屬于兒童的,對于幼兒來說,一個符號、幾根線條、幾塊色彩、幾個歪斜的形象,都是發自幼兒內心的感受,在繪畫的過程中,幼兒能逐漸找到自己理解童謠的方式。
(六)游戲化策略:將童謠變成嬉戲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童謠是幼兒游戲的伴奏,也是幼兒之間友情的紐帶。教師可以將民間童謠與體育游戲結合起來,如在童謠《炒蠶豆》中,“炒蠶豆,炒豌豆,噼里啪啦翻跟頭”,教師可以根據其中的內容和幼兒一邊說一邊手拉手兒翻跟頭。再如童謠《拉大鋸》中,“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冬冬去。不讓去,也得去,騎著小車趕上去”,教師也同樣可以和幼兒手拉手一起玩“拉鋸——扯鋸——追逐”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童謠,使幼兒樂在其中、美在其中,也得在其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