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10:30:21
五、科學實驗、制作與科學現象
科學活動的內容是數、理、化、生物、地理和科技,其內容很廣泛。而在幼兒園實際活動中,教師就只會選取一些科學小實驗或是小制作,認為科學探究只能在實驗和制作中實現,忽視了對周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的感知,以及活動設計過分注重新穎性,忽視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能力。
因此,在設計活動中,不論是科學小實驗、小制作還是科學現象都是可以讓幼兒探究的,只是在探究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例如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的“月亮的變化”(科學現象)就可以讓幼兒每天晚上在家里觀察月亮,并讓其用畫的方式來記錄月亮有顯著變化時的情形,以便深刻理解科學現象,而這種長期觀察的方法和用畫記錄的能力就是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并非只有課上的實驗和制作才是探索,才叫做“探究”。
六、集體活動與區角活動、生活活動
集體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園科學總目標、各年齡階段目標和教育活動目標,以及結合當地、當園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有步驟地開展科學活動。集體活動就是集中上課,固定的內容,受到教師的高度控制。長期以來,在幼兒園中一直使用這種方式,這也是唯一的教育途徑。而這樣的一種途徑受到了廣大家長和教師的認可,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上課,幼兒才能學好科學,忽視了區角活動中的科學和生活中的科學這兩種途徑。
然而,由教師精心設計的科學活動效果并不好。而在區角活動中,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從個人角度來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時間,甚至是伙伴。這樣的活動,更能激發幼兒的內驅力,更能主動地去學科學知識,是學習的主人。同時,科學現象和科學道理隨時隨地在生活中出現,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就更需要教師的重視和引導生活中的科學教育。
七、科學術語與口語化教學
幼兒由于年齡小,其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理解力還較低,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對科學現象的認識也只是初步的。對幼兒來說,科學活動只是初步地樹立科學思想、建構科學的思維方式、探索科學的活動過程,而非專業性術語的精確表述。在教學過程中,要符合幼兒特點,盡量使用幼兒口氣、口語化的將自然界中事物的種種現象、變化的前因后果作出科學的解釋和生動的描述,使幼兒易于理解、掌握和接受。
雖然科學活動幼兒園很重視,但在實施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這與幼兒園科學教育價值的充分實現相矛盾,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討和解決,讓科學活動真正成為幼兒喜歡的領域,實現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真正價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