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3 10:51:23
正確認識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的挑戰性與安全性
有別于戶外運動,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高結構的教學表現形式,它以幼兒的身體發展、體育精神的培養及社會性發展等為主要目的。在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中,“挑戰性”活動常常為廣大教師所推崇,也深受幼兒的喜愛,因為這類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運動興趣,有助于提升幼兒的運動水平。然而,挑戰性越強,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患就越多,這讓很多教師有所顧慮。
實踐中,教師在處理“挑戰性”與“安全性”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全面、深刻地認識“挑戰性”與“安全性”,明確認識,力求既使挑戰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
一、挑戰的內涵與實施要點
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挑戰,是指幼兒主觀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圍,達到高于原有基礎水平的行為。在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傾向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內容,以提升活動價值。然而,要真正體現活動的挑戰性,需要對挑戰的內涵形成清晰的認識,并把握實施要點。
(一)正確認識挑戰的兩個層面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一般通過兩個層面詮釋挑戰,即動作技能的提高和社會性發展。
◆動作技能的提高
這主要體現為教師通過激勵和指導,鼓勵幼兒在挑戰中突破自我極限,使幼兒的動作技能水平獲得新的提高。這種單純的技能提高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備受青睞,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很快看到活動效果,使幼兒直觀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社會性發展
除了動作技能的顯性提高,教師通常還會設置一系列隱性的挑戰內容,從而發展和提高幼兒的社會性(合作、堅持、勇敢等)。如從單一游戲到雙人配合游戲;從單一信息整合到復合信息整合:從單一空間游戲到多元空間游戲等,都是以隱性的方式給予幼兒挑戰的平臺和空間,來促進他們社會性的發展。
(二)準確把握挑戰的“度”
所謂挑戰的“度”,一方面指難度,體現為教師所設計的挑戰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到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挑戰難度如果過高,遠遠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就會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利于幼兒的發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師所創設的環境要符合幼兒當前的認知特點和理解范圍,如果超出了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適得其反。如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應避免營造恐懼的氛圍和環境,尤其對于小班幼兒,布置的場景不能過于黑暗,模仿的動物不能過于兇惡,以免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兒造成陰影與創傷。
(三)合理設置不同難度的“挑戰點”
幼兒的體育運動水平參差不齊,教師不能用一種標準去恒定“挑戰點”,而要根據活動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難度的“挑戰點”,以滿足全體幼兒積極挑戰的欲望。如在跳遠活動中,教師可設置不同寬度的障礙供幼兒選擇,鼓勵幼兒勇敢嘗試挑戰,同時也要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
(四)采取富于變化的激勵方式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在鼓勵幼兒嘗試挑戰時,語言較為平淡,肢體動作較為貧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直接影響了挑戰的效果。
因此,教師要采取富于變化的激勵方式,以激發幼兒挑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師可以變換姿勢,或放松地站著說,或蹲下來說,或用夸張的肢體動作表達要求:教師可以變換語調,或輕聲細語地描述,或響亮地提出要求等。這些強烈的反差能讓幼兒更好地保持注意力與興奮度,對于同一件事物表現出更多的好奇,從而增強挑戰的欲望。
(五)挑戰應注重體現包容性
在體育教學活動的挑戰環節,教師不能硬性地規定每個幼兒都必須完成挑戰,而不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幼兒,這種“一廂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不是每個幼兒都能挑戰成功,挑戰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戰、樂意挑戰。教師應該看重幼兒主觀積極的挑戰意愿和挑戰過程,要體現挑戰的包容性,允許有瑕疵,更要允許有失敗。
二、安全的貫徹與實施要點
安全是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隨著挑戰的難度不斷增加,活動中的安全隱患也在增多。為了使挑戰有安全保障,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不折不扣地落實安全工作,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保障幼兒的安全。
(一)活動前仔細詢問
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前,教師必須詢問班級幼兒有無身體不適、患疾或疲勞的情況,應避免讓這些幼兒參與挑戰難度較大的活動,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傷害。
(二)進行規范的示范與講解
教師的示范動作、示范用語如果不規范,就會導致幼兒出現認知上的偏差與錯誤的模仿行為。如同樣是帶領幼兒跑步,有的教師會認真地將每一個動作進行分解,并做好擺臂、開步、手的形狀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師只是隨便跑跑,簡單地要求幼兒模仿。不規范的動作示范與講解,會讓幼兒形成不良的動作習慣,成為幼兒運動中的“安全隱患”。因此,教師要以正確、規范的動作示范與用語傳授幼兒技能,給予幼兒直觀的視覺沖擊,為幼兒的自主運動作好鋪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