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9 09:24:37
三、美國的教育很公平
有人認為,美國的大學招生不分種族、民族、膚色,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能獲得高額獎學金完成學業,體現了公平和正義。這完全是不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得出的片面認識。應當說,經過一百多年的抗爭,美國的少數民族,特別是黑人,贏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美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美國社會是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視不平等為當然的社會。在教育領域尤其如此。美國人認為,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應當由那些社會地位高,家庭經濟好的學生獲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夠支付得起高昂學費,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先天稟賦條件比較好,受教育程度高,畢業后有父母和家族的關照,也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既說明了教育的質量,也可以更好地回饋母校。但是,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個毛病:缺乏欲望——因為他(她)已經什么都有了。為了讓他們有足夠的動力迎接挑戰,必須有另外一些家境貧寒的人來刺激他們。出于這個目的,私立大學在有限的招生計劃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額,并提供獎學金,為家境貧寒但非常優秀的學生提供財務資助。這些學生的智商很高,普遍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希望出人頭地的決心,他們會非常珍惜上帝賜給他們的機會,將來也有機會取得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存在會激起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的挑戰欲望,迫使他們也加入到奮發向上的行列里來。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在一條鯰魚的刺激下,其他沙丁魚加速游動,保持活力。一般說來,家庭經濟好的學生心胸比較寬廣,視野比較寬闊,但失之安逸;家庭經濟差的學生視野比較狹窄,容易急功近利,但吃苦精神比較強。這兩類學生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自己所缺乏的東西。這才是美國大學特別強調生源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生源多樣性固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砥礪,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但從根本上說,生源多樣性是為富裕階層的教育提供服務的一種方式,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自然,這樣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在價值觀上也就符合美國有錢人的利益了。所以美國多位總統不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世界上推行霸權主義自有其教育制度上的緣由。當然,這是美國私立大學的做法。對于公立大學來說,它考慮的主要是公平問題,也就是解決讓所有人有接受教育機會的問題。教育質量的問題就退居次要地位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頂尖的一流大學主要是私立而不是公立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出發,你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耶魯大學在中國招收的學生成績不一定最高的原因。因為耶魯大學已經招收了美國本土成績最好的學生。它到中國來選的十個人也好,八個人也好,一定是美國學生最缺乏的那一類人。換句話說,一定是最有特點的,最符合美國人需要的人。成績自然不需要最好的——它何必要不遠萬里來遙遠的中國去尋找成績最好的學生呢?美國本土就有——當然也不能低于耶魯的入學要求。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世界上最復雜、最棘手的問題。首先,它面臨的受教育群體太龐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面臨巨大的受教育人口壓力——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就超過了歐洲某些國家人口的總和。其次,中國的教育體制在“文革”階段基本上被摧毀了。所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其他社會領域要么在改革,要么在開放,但教育領域面臨問題的卻是重建(司法領域面臨也是類似問題)。當其他社會領域已經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得差不多的時候,教育的重建任務才基本完成(當然也在邊重建邊改革)。這時候再去改革,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民眾現在對教育的意見很大,這并不奇怪。第三,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教育觀不一樣。美國人的教育觀是通過教育做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中國人的教育觀是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出人頭地。他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強。所以中國人一方面特別強調受教育權利的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東西;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教育質量的差異和教育質量的競爭——只有我現在受的教育比你好,才能保證我將來在社會上比你強。這是一種相互矛盾的思維,但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歷史和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
所以你看到,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許中小學假期補課,但中國的家長在假期給孩子補的課最多;盡管教育專家反復勸說不要拔苗助長,但中國的家長恨不得在胚胎形成之前就給肚皮注入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培養出世界上最完美的神童。所以我始終認為,盲目地照搬美國的教育體制,一定會給中國教育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中國的教育問題,必須由中國人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用中國人的思維去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辦法。正像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所說,如果將來中國各領域的中堅和領導主要在中國大學接受教育,雖然并不能證明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至少是合格的。反之,如果他們中多數人都是在國外大學接受的教育,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可悲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