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7 16:26:26
情境2小佳最喜歡放學后和媽媽說說幼兒園里發生的事情。今天小佳很自豪,因為衣服上貼了兩個小貼畫,她說:“雯雯睡午覺的時候總說話,我好好地躺著,所以老師獎勵給我小貼畫,雯雯沒有。”
“求賞心理”是小朋友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尤其是當同伴出現違規行為時,大多數小朋友一旦發現就會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狀。這往往是小朋友為了讓成人關注自己的表現而產生的告狀行為,表面看起來是在維護規則,其實是為了向成人邀功,獲得表揚。
見招拆招
針對這類告狀,大人們首先要給予肯定,所以媽媽可以表揚小佳做得對,然后對孩子進行提示:“你既然知道中午應該好好睡覺,那下次雯雯再不睡覺的時候你就提醒一下她好嗎?這樣他也能得到小貼畫。你們是好朋友,大家都好,那才更高興呢!”這也是培養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好辦法。
“我希望懲罰他”
情境3“老師,彬彬拉完大便沒有沖水,也沒有洗手。”“他把鼻涕抹到自己的衣服上了。”“老師,小海說他不喜歡你,說你胖,我喜歡你。”……
這樣的場景一般出于孩子內心對公正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報復或者嫉妒,希望利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見招拆招
老師只需要表示已經知道了就可以了。要預防小朋友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懷有嫉妒心理而亂告狀,所以,這種行為不宜鼓勵,更不能當著告狀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
“這樣做,行不行?”
情境4一個小朋友跑來向老師告狀說:“老師,帥帥跑到桌子上蹦去了。”如果這時老師沒有什么表示的話,告狀的幼兒很可能馬上學著被告狀者的樣子,爬到桌子上去蹦了。
這樣的孩子很聰明,他為了試探大人的態度而去告狀,目的只是想試探一下大人對這個行為的態度。這主要是因為幼兒不確定某些做法是否違反了規則,是否能得到成人的允許,于是就采用詢問、提示等策略向成人告狀求證。他們希望老師能對“被告”的行為做出解釋,如果老師毫無反應,那么照著做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多。
見招拆招
遇到這樣的告狀,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好孩子,咱們去叫帥帥下來,他這樣做容易摔下來,是很危險的!”這也是培養兒童的正確判斷力和克制力,同時也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好的行為得到肯定,而我們不希望發生的行為得到控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