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6 15:14:31
近十年親子關系與兒童行為關系研究綜述
在影響兒童成長的諸多社會因素中,家庭因素顯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兒童的社會聯系中出現最早和持續最久的一種,而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種主要的家庭關系。兒童早期唯一的社會聯系可能就是與父母的關系。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情感關系將會影響到兒童對以后社會關系的期望和反應。
一、親子關系特點的研究
1.親子關系不對稱性的研究
從心理意義和社會資源兩方面看來,親子關系是一種不對稱的相互作用關系。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護、撫養、交流,不僅嬰幼兒時期是這樣,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時期,父母仍然為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心理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處、指導、勸告、關懷、慈愛以及紀律和控制;反過來,他們也向父母提供了順從、合作、幫助和滿足情感關系的機會。顯然,親子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
但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又具有不對稱的特點,孩子和父母都對對方抱有期望,然而這種期望并不對稱:兒童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滿足,而父母想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則常常需要孩子長期的努力,并且,從親子關系的很多方面來看,孩子的需要超過了父母需要,父母對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說,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從親子關系中學到的是對權威的理解和對規則的服從,而從同伴關系中學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觀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則。在親子關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著權力和限制,兒童的合作就意味著對父母權威的順從和尊重。父母指導和訓練孩子,孩子遵從父母的教導,從而自然地形成了親子關系中父母占有權威地位。從總體上來看,親子關系中父母占主導地位,子女處于服從地位,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
2.親子關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長期以來,親子之間的關系都被看作是一種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為的過程。新近的研究認為,兒童的氣質特點決定,了他以后的攻擊性和順從性,父母根據兒童的特點來調整紀律訓練方式的。換言之,父母傾向于使用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最為有效的任何撫養方式。父母的撫養方式與兒童特點之間的相互關系正好與一般推測相反:不是父母的行為模式引起了兒童的某些行為,而是兒童的行為模式導致了特定的撫養方式,父母選擇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決定,而不是由某種父母一貫使用的方式決定。另一項研究也認為,當母親在影響孩子時,孩子也在影響著母親,親子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雙向因果溝通。
依戀研究發現,嬰兒期影響依戀關系的因素與母親和嬰兒雙方的特點有關。母親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性等特點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嬰兒本身氣質的特點也對依戀有重要影響,如規律性和反應閾等氣質特點影響母嬰依戀關系。這些結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為都使用某種一貫的管教方式,也說明兒童確實對父母撫養活動產生一定影響,兒童也是親子關系的一個積極方面。
3.親子關系作為一個系統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社會學對兒童社會化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兒童的撫養看作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復雜過程。更進一步的觀點是將家庭看作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其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特征和行為都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并影響著每一個成員的反應。現代發展心理學一直試圖弄清父母的特征、態度、育兒活動與兒童的人格、認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盡管人們很容易認為,父母的行為決定或鑄就了兒童的行為。但是關于兒童撫養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相關型研究,因而還不能確定這種因果關系。我們應當看到,兒童行為的塑造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難以預測的過程。兒童在自己的能力、氣質、人格和過去經驗的基礎上以獨特的方式對他人的行為做出解釋和反應,積極地進行著社會化過程。親子關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個更大的社會環境之中。同一個家庭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將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統,研究親子關系必須考慮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統。此外,還有人認為,親子關系還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強迫性和變化性等特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