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3 14:43:28
家長提示:活動中,家長多給予寶寶語言刺激(你真棒,你炒的菜真好吃,去請爸爸也吃點吧;你插的花真好看等等),引起寶寶與人交往的樂趣。
家庭延伸:活動后,家長可以帶領自己的寶寶和小區中的孩子共同玩炒菜的游戲,嘗試引導寶寶使用多種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小廚房中玩耍。
四、挖掘民俗,傳遞文化性
現在的信息技術和動畫資源都充分地利用民俗文化來傳承民族精神。寶寶們在家長的陪同和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大多都感受過民俗游戲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們嘗試利用開展民俗游戲來提升親子活動的意義,如戲劇表演、參與布置民俗環境等等。
活動名稱:佩戴香包
幼兒活動目標:練習“塞”的動作,鍛煉手指的靈活性,促進手眼協調;通過互相交換香包,促進寶寶交往能力的發展。
家長成長目標:通過語言引導寶寶主動與同伴交換香包
活動準備:各種花瓣、香包袋。
活動過程:老師出示制作香包的各種花瓣,讓寶寶通過“摸”、“聞”感知花瓣的特性;老師演示制作香包的過程,引起寶寶的興趣;家長與寶寶共同制作香包;寶寶交換、佩戴香包,感受分享帶來的樂趣。
家長提示
1、活動時,家長多給予寶寶語言的引導。“寶寶的香包多香呀!去聞聞姐姐的香包是什么味道的?來和姐姐交換著戴一戴。”這樣也能引導寶寶互相交流。
2、在塞花瓣的過程中,家長應引導寶寶自己去取放花瓣,如花瓣擺放的位置較遠,可引導其向旁邊的家長或寶寶求助,從而發展寶寶的交往能力。
家庭延伸:在家中,可讓寶寶將廢舊畫報撕碎裝入礦泉水瓶子中,制作成小彩瓶,并帶到小區中和其他的寶寶進行拋、滾等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寶寶與同伴進行交往。
五、整合游戲,促進參與性
在組織親子活動時,老師依據寶寶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生理特點,設計了多個環節的親子游戲。然而,之間的不斷轉換常令寶寶和家長無所適從,多數時間他們只能生硬地隨著老師的指揮進入下一個游戲。為了使游戲環節的前后銜接更加自然,寶寶能輕松、愉快地進入到下一個游戲當中,我們總結出以下4種過渡環節的指導方法。
導入式。以兒歌、歌曲、故事來引導寶寶進入下一個環節,適用于活動開始前半段。通過教師多種形式的引導,帶領寶寶及家長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個游戲當中。
扮演式。通過角色的扮演以及情境的設置引導寶寶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例如,要進入故事環節——“小兔子乖乖”,先帶領家長扮演兔媽媽,寶寶扮演小兔子,一起在草地上玩耍。
固定式。明確告知家長和寶寶下一環節活動內容,確定環節轉換時寶寶的集合地點。如在活動結束之后,吃點心之前,明確告知家長及寶寶可以入廁、洗手、吃點心。在點心時間和戶外活動之間,固定在活動室門旁邊集中。
帶領式。引導家長主動帶領寶寶進入下一個環節。例如,在美工活動后,家長會自然帶領寶寶進入點心時間,然后再進入到戶外活動時間。
總之,親子活動的設計,不僅僅是針對寶寶的,它更應該考慮到家長的需要。因為家長對寶寶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個性和發展。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時,要最大范圍地吸引家長和寶寶一起參與,共同體驗、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