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8-23 17:41:28
臨床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摩爾在《今日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無法區分校園欺凌和普通矛盾,就會忽視一些嚴重的校園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隨便上升到欺凌行為,就會使孩子產生這樣一個思維定式:我很脆弱,當有人對我不友好時,我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些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矛盾。
近年來,社會開始重視“校園欺凌”現象,但這也導致了父母對“校園欺凌”這個詞的誤用。當孩子在學校遭遇不順時,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這無形中也會使孩子變得脆弱不堪。
我認識一個學生,平時父母很寵愛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個新的圈子。剛開始這個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這個女孩,但還是對她很友好,如果這個女孩請看電影、吃飯聊天,大家都會欣然接受。但是當這個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沒有邀請這個小女孩時,女孩的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園欺凌。
我還碰到過類似的一件事,我的一個學生對一門課非常感興趣,因此在課堂討論中就表現得特別活躍,一位同學因此嘲笑了這名學生,回到家后,我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傷害孩子,但這絕沒有到“校園欺凌”這個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為,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削減自己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們開始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家長對“校園欺凌”行為的錯誤判斷對孩子長遠發展也很不利,當孩子長大后,會很難適應這個社會。孩子們會變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對他們不友好,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受欺負了,從而感到非常焦慮、自卑,長此以往,同伴也會慢慢疏遠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