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7 15:13:2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下文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基于這樣的認識,浙江省海寧市藝術幼兒園(簡稱我園,下文同)開展了音樂特色教育研究,努力在課程管理和實施上開展系列探索,以音樂教育獨特的方式發展和完善幼兒的品格,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讓幼兒體驗表現和創造的快樂。
一、情牽幼兒,夯實音樂特色課程的發展基礎
確立音樂特色課程的目標定位:以音樂教育為特色,萌發幼兒的音樂興趣,開發幼兒的音樂潛能,逐漸形成“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以個性發展為基點”辦園特色,注重幼兒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我園以新《綱要》倡導的“幼兒為本”理念為指引,在總結10多年藝術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藝術教育的特色,拓展藝術教育的內涵,在幼兒一日常規教學中浸透音樂特色教育理念。
文化育人:一流的學校育文化,因此,我園從培育幼兒園文化入手,努力營造和諧發展的工作氛圍,體現“和而不同、樂而不松、和諧融通、快樂成長”的藝幼教師特有的和樂文化。音樂特色課程由園級領導把舵(園長全面負責、把脈),藝教室、教科室、教研組、班級、教師個人逐層分級管理和實施課程。“細化”課程管理,“優化”課程實施,以和諧、規范、有序的研究,為和樂文化奠基。
科研先導:深度把握科研與教研的關系,將科研與教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科研為先導,以教研為陣地,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國家級課題《幼兒園奧爾夫音樂藝術教育的運用研究》、嘉興市規劃課題《藝術綜合課程的構建和研究》和《幼兒園奧爾夫音樂教育與江南民俗文化整合的實踐研究》、嘉興市個人教學專項課題《繪畫日記運用在大班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海寧市立項課題《“音樂視聽吧”在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運用研究》、《幼兒音樂藝術教育中發展性評價的實踐研究》、《幼兒園“體驗型”音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和《民間舞蹈培育幼兒感受力和表現力的實踐研究》等課題先后立項并開展研究,課題成果在市級獲獎,論文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上發表。先導型課題引領教師在音樂藝術教學道路上執著探索,使我園幼兒在音樂學習中日益凸顯學習興趣和表現才能。
項目帶動:我園以項目活動為載體,打通課題之間的界線,藝術課、藝術團、親子攜手、快樂寶貝劇場、下社區演出、進商場文藝匯演、特色班等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了表現和展示的平臺,幼兒自信大膽地展示著自身的音樂才能,同時也為課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豐富了研究的內涵與外延。
多元整合:我園老師在音樂特色教學中大膽創新和實踐,不斷增強反思和研究能力,以多元整合為理念,嘗試在主題背景下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將藝術教學與主題教育整合,將藝術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于區角、角色、游戲等活動中,注重在教育實踐中尋找理論與實踐的轉化點,在反思中發現教學的新策略,在研討中探求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支點。
二、立足幼兒,構建音樂特色課程的管理模式和創新方法
從確立音樂特色課程的管理模式和創新方法入手,構建以整合和開放為特點的啟蒙藝術教育的課程教育體系,培養藝術興趣,開發藝術情趣,萌發審美目標,形成藝術教育與其他領域相融合,推動幼兒健康全面地發展。
1.分層管理的操作模式。
以園級管理為主導:以園級領導為主導,確立幼兒園特色教育辦園的宗旨和音樂特色課程的理念,構建音樂特色教育的課程框架和目標、內容、評價體系以及操作的形式、途徑方法、實施人員的配備,等等。
以藝教組管理為主體:根據幼兒園的特色課程總目標以及幼兒興趣需求,確定器樂、舞蹈、聲樂、葫蘆絲、古箏、二胡等音樂特色門類,以及主題下的音樂教學目標、內容安排、組織形式、人員配置、成效評價等等,并組織實施。
以班組級管理為主線:每個班都有學習音樂特色課程的幼兒,只是學習的時間和門類不同,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特色門類和聲樂教學。同樣,在主題課程的實施中也滲透有音樂的特色教學。班級工作是將這些項目等有機地安排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分解在每學期、每月、每周、每日的教學行程中,邊實施邊觀察、勤交流勤反思,定期與音樂特色執教老師以及家長交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況,便于調整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
2.對立統一的創新方法。
(1)規范與創新并重。規范是任何事物融入軌道的前提,創新是課程創新特色的保證。規范與創新并重,就是基于幼兒的特點,將幼兒園的音樂特色課程作詳細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讓教師明確特色課程是如何操作的,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和表現進行創新改進,創造性的實施課程。
(2)預設與生成并舉。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生成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方式,課堂是在師幼互動中向前推進和發展的,幼兒個性、已有經驗、家庭背景等不同因素會引發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課有制定的計劃,安排的內容等,需要隨著課堂的推進、幼兒的生成而不斷改變跟進策略,精心預設,巧妙生成,需要教師細致觀察、用心琢磨,及時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捕捉來自幼兒的興趣點,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對課程進行動態調整,引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和交往欲望,滿足幼兒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求,體現以幼兒為本的主導思想。
(3)開放與融合并存。開放是相對于封閉而言的,體現在課程的實施和管理過程中,開放性課堂能更多地關注活動的過程、方法的運用、內容的選擇、環境的創設等,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幼兒。開放與融合并存,是指在課程實施中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整體影響,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從而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整體優化的效應。開放與融合的有機結合,能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走進幼兒,強化音樂特色課程的過程管理
1.滿足幼兒需求的音樂課程設置。
(1)器樂啟蒙類:有鋼琴、電子琴、豎笛、葫蘆絲、二胡、琵琶等課程;
(2)舞蹈啟蒙類:有拉丁舞、民舞等課程;
(3)聲樂啟蒙類:有獨唱、小組唱、合唱等課程;
(4)藝術實踐活動:有分組藝術活動、個別化的藝術活動(分散在區角活動中)、公共特色區吧活動、特色藝術活動、藝術團活動、集體歌唱活動、快樂寶貝劇場等。
2.滿足幼兒發展的課程設置與時間配比。根據新《綱要》精神,在不斷的實踐與調整中,逐步確立了幼兒園的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分基礎性課程和特色課程兩部分。我園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室,創設多元互動的藝術化環境,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3.滿足幼兒情趣的音樂內容選擇。
(1)主題音樂體現“情”。主題中的音樂內容是圍繞主題脈絡展開的,在唱唱跳跳、講講議議中引導幼兒體驗和感知音樂,獲得相應的情感、認知、能力等,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從歌詞到音樂、從結構到風格等都盡力貼近幼兒的生活、體現幼兒的情趣,小班多選擇有象聲詞和小動物等的內容,中大班選擇謎語、游戲、動物等歌曲,以及鄉土風情的內容,以“情”促學,選擇符合幼兒興趣的作品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2)器樂課程體現“適”。興趣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幼兒階段是孩子音樂發展的關鍵期,但這時候的孩子音樂聽力發展還不成熟,在選擇器樂的時候,要體現孩子的這一特點,優先選擇鍵盤類的器樂,音樂鍵盤類的器樂有固定的音高,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音準辨別力。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根據幼兒階段的學習和年齡特點,盡量用游戲化的形式進行。
(3)音樂區角體現“趣”。幼兒園的區角、區吧活動是集體活動的延伸,在音樂區角、區吧中幼兒可以開展打擊樂、韻律、音樂欣賞等活動,在內容選擇和器樂的提供上體現趣味性,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也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內容,自主地表現和創造。
(4)奧爾夫音樂體現“新”。奧爾夫音樂在我園實施了三年多,中外歌曲、音樂欣賞、節奏樂等都讓師幼愛不釋手,幼兒的歌唱興趣日漸濃厚,學習積極性日益增強。奧爾夫音樂內容、教學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小班音樂活動《小花貓和小老鼠》、中班音樂《五只猴子》、中班音樂《黛娜》等等,旋律優美,歌詞生動有趣,幼兒非常喜歡。音樂教學形式開放,幼兒在充滿肯定、鼓勵、快樂的氛圍中學習,體驗著表現、創造的快樂。
(5)日常音樂體現“精”。精心選擇經典音樂穿插在日常的早操、午睡、游戲等一日活動中,讓幼兒既可欣賞又可哼唱。如《梁祝》、《天方夜譚》等取材于民間故事,著名的交響童話《龜兔賽跑》既是一部音樂作品,又是一則生動的童話故事,還有久唱不衰的歌曲《二小放牛郎》等,歌詞本身就是一則完整而精美的故事,通過歌聲向人們世代傳頌動人的故事。經典音樂的耳濡目染,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薰陶。
4.創設適宜幼兒審美特點的環境。圍繞課程的總目標,我們在創設環境的時候,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1)色彩激情。在顏色的選擇上,我們分析幼兒的生理、心理需求,綜合國外專家研究的色彩環境對幼兒智商測試結果的建議,結合本園的客觀條件,選擇了以桔黃色為幼兒園的主色調,全園營造了一種平靜祥和的氣氛,讓幼兒身在其中保持適度的興奮,激發幼兒學習和創作音樂藝術的激情。
(2)細節關注。我們圍繞藝術教育目標,全面細化布局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從墻面、門廳、走廊、樓梯、公共區域、樓頂、藝術專用教室、班級環境等每一個可以營造的空間著手,綜合考慮,細節布局,多渠道鋪開,體現了“細節之處徜徉著藝術的音符”,將全園的環境與目標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每位幼兒、家長、教師都能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氛圍和溫馨愉悅感,隨時有創作藝術的激情和興趣,創導“讓環境說話,環境影響人”的環境創設理念。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