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7 15:07:33
當今,我國幼兒音樂教育尚在摸索階段,大部分幼兒園的音樂教育都是被動的教學,過分的追求孩子技能的提高,卻忘了孩子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主張音樂和游戲的結合,教學方式不再枯燥,幼兒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習不再被動。
一、奧爾夫教育方式的思想基礎
作為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的創始人,他同樣是世界范圍內十分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家、教育家。由奧爾夫開創的“原本性”教育思想受到世界音樂教育界的重視,這種思想著重強調將音樂教育與多種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即,將音樂與舞蹈、語言等形式相結合,充分表達人類原始情感。更是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通過奧爾夫音樂教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積極性,實現幼兒音樂教育的科學化發展,同時也符合當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
奧爾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被帶入臺灣,一個名叫蘇恩世的神父首先將并開始推廣,這名神父漂洋過海,從比利時來到臺灣,不辭辛苦的開始了奧爾夫教育思想的傳播。直到30多年后,臺灣第一個奧爾夫教育學會成立,奧爾夫教育思想才真正開始應用在兒童教學中。由于臺灣學者對大陸兒童的音樂教育的關注,一大批學者來到大陸講學,兩岸音樂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奧爾夫教育思想也在中國傳播開來。在這之后,中國音樂家協會多次開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培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種音樂教育方式。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奧爾夫音樂教育對我國幼兒教育的積極作用逐漸被人所認同,并實際應用到很多幼兒的音樂學習中。
三、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音樂教育的影響
(一)對幼兒學習音樂興趣的影響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主張讓孩子參與到游戲中感受音樂,融入到學習情境中體會音樂,游戲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與功利性的音樂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相比傳統的教育的生硬模仿、反復練習,奧爾夫教育法更加靈活,也更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奧爾夫教育給孩子“零負擔”的學習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到音樂中的美好,體會到快樂,暢享未來,成為音樂真正的主人。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時期,懵懂的他們剛剛要了解這個世界,很多意識要在這個時期建立,枯燥的學習方式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想法,對以后的學習是及其不利的。奧爾夫教育法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幼兒園在幼兒音樂學習中運用游戲的方法,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每個孩子都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音樂學習。游戲教學的范式鍛煉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開發了幼兒的想象力、語言能力。
(二)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影響
幼兒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各種感官共同參是他們進行審美感知的方式。音樂、動作的統一給孩子帶來新的新音樂感受,這種教育方法也可以應用到戲劇、文學的教學中,讓孩子對藝術產生自然的感受。這種“唱、跳、說、演”共同參與的感知過程與幼兒喜歡生動教學的特點不謀而合,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也符合幼兒時期生理發育特點和他們學習音樂特點。這種綜合性的藝術表達形式非常適合幼兒的音樂教育,在實踐中進行藝術學習,為他們感知藝術的魅力,在他們幼小的心里種下了藝術的種子,提升了他們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對幼兒的創造潛能的影響
奧爾夫音樂教育轉變了幼兒教學理念,教師的角色應轉換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教堂上,用作畫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時,有的小朋友畫了一臺電視機,其中高高的天線是 la,開關按鈕是 sol,機腳是 mi;有的小朋友畫了一條吐泡泡的小金魚,其中最小的泡泡是 mi,中間泡泡是 sol,最大的泡泡是 la,魚兒們唱著 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對幼兒這些天真的創造,老師都予以肯定并鼓勵,并引導他們用語言、動作等當眾表現。
因為幼兒的思維沒有受到過多的復雜社會的干擾,所以他們創造的潛能巨大,在即興參與中,他們興趣盎然,全身性的投入音樂,自然的領悟到音樂自身的美。同時,在音樂游戲過程中,幼兒在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在喜悅的感情影響下領悟了音樂的規律。幼兒在幻想的美麗世界里自由翱翔[1,他們在參與中可能會提出幼稚的問題,但可貴的是他們擁有了探索的欲望,收獲到精彩的情感體驗。
(四)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奧爾夫積極倡導的“原本性”與當今世紀注重人格和諧發展的價值觀不謀而合,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與我國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促進了幼兒人格的和諧發展,它強調對人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應該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并且每個孩子產生不同的感受,關注孩子對文化精神的感受,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國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中,明確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闡明藝術教育在培養幼兒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時要求教學要與幼兒生活實際的聯系,并要求教師應該為幼兒的表現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自由的學習藝術,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鼓勵他們的進行創造,使他們充分體驗藝術美的感受,享受由此帶來的快樂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全面發展。
四、結語
從幼兒音樂教育開始加強奧爾夫音樂教育,是幼兒音樂教育巨大的進步。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教育,從朗誦童謠、歌舞蹈表演開始,讓孩子的思想中滲透藝術的一點一滴。特別是通過一些比較貼近幼兒生活的、經典的、有特性的音蒙臺梭利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學家,她的教育方法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作為指導,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已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蒙式”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的“音樂現象”非常有利于后期對兒童音樂的培養。例如:蒙氏教育培養兒童具備秩序感、專注力、想象力,自信心、表現力等。由此可見,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幼兒,更有助于后期音樂的學習,而通過音樂的學習會使他們所具備的優秀特點更加完善和提高。
一、“蒙氏”早教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
每個幼兒伴隨著聽覺、視覺、味覺等感覺器官來認識這個世界,其中聽覺器官發育得最早,而音樂與聽覺器官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培養幼兒的音樂聽覺是至關重要的。在“蒙式”幼兒園待一天的孩子們,在發生上廁所、上課、下課、吃飯、做游戲等等行為時,教師都會播放特定的音樂。時間長了,孩子們就會熟悉這些心里暗示信號,一聽到某個音樂響起,就知道是該要做什么事情了。筆者走訪“小蒙班”調查,看到所有小朋友隨著音樂排著隊有序地沿著地上畫的線緩緩地行走,這種叫“走線運動”,這是他們每天早上來上幼兒園做的第一件事情。為什么要放音樂“走線”呢?如果此時突然把音樂暫停了,孩子們頓時就會慌張了,本來走得整齊有序,音樂一停,步調不一致了,有出線的、有推來推去的,甚至還有張牙舞爪的。
而在“蒙氏”教育諸多的教學理念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教具,它不同于一般教具,更不同于玩具,筆者歸納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動糾錯性”,筆者在幼兒園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教具:豐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不一樣的“玩法” ……不懂的人以為是普通的兒童玩具,其實是“蒙式教具”,通過觀察了小朋友們“游戲”的全過程,就完全明白了。有一次,張瑾煊小朋友的拿了一種教具在擺弄,這個教具的名稱叫“帶插座圓柱體”,10個圓柱體高相等,直徑不等,底座上有相應的孔。他把每個圓柱體從插孔中拿出來后,不分直徑大小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擺放,然后再任意拿出一個圓柱體,?它找相應的插孔,這個小朋友非常認真的在做自己的“工作”。一組帶插座圓柱體是由10個圓柱體和一個有10個孔的底座組成的,每一個粗細不等的圓柱體在底座上都對應一個相應的插孔,根據底面積不等、周長不等,就能很快將圓柱體插回插孔。當然,他只是一個3歲多的孩子,根本不懂這些概念,他隨便拿了一個圓柱體,依次的試過了每一個插孔,直到找到并插入合適的位置上,經過多次的反復,他把10個圓柱體都插入了與之相對應的插孔里。不管這個“玩具”怎么玩,最終都會完全正確,過程中不需要指導,只需要反復實踐,就從中感悟到了事物的規律,同時也培養了“靜下心”、“坐得住”的好習慣。整個“游戲”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參與指導,完全是孩子們自主的選擇和游戲。可見周長、直徑、高、立體等概念在無形中使他都有了感性的認知。“秩序”感的教育特質不只顯現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圍的一切行動。所以,每次游戲孩子們都必須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游戲后,有次序地歸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維護它的素養。在這樣教養下的孩子,長大了就會尊重“長幼有序”和“先來后到”等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所以,教具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對孩子們潛能、智力的開發與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習音樂也是如此,潛移默化式的教育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得到了快樂,獲得了知識。
二、接受過蒙氏早教與一般學前兒童的樂感之對比
筆者平日里給一些小朋友輔導鋼琴的時候發現,那些接受了系統的“蒙式教育”的孩子們與那些接受普通學前教育的孩子們相比,有三方面的明顯區別。首先,他們在節奏感上明顯優于他們的同齡人。簡單的節奏模仿訓練,幼兒們馬上就能正確重復一遍。其次,他們的思維敏捷,身體反應很快。當我面對他們做一個動作時,這些小朋友能馬上通過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一般大多數的孩子,經常會出現左右顛倒的情況。第三,他們的音樂記憶力和樂感很強。當老師教一個小曲子或是兒歌的時候,教一遍之后,連詞帶曲都已經“印入”他們的腦子里,從他們的表現上看出,他們已經歷過“聽懂”了音樂語言的那個過程。多數孩子為什么沒有表現出這種能力呢,一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受到拘束,二是他們缺少協調性。這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每天的磨合而達到的一種質變結果。可見,接受過“蒙氏教育”的孩子,更有利于今后對音樂方面的培養。
三、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有利于對音樂的學習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協助孩子獲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由性的活動受到壓抑或干涉,孩子必須自由活動才能真正表現自己。”音樂活動是孩子自由表現、自由創造的最好方式,讓兒童從小接受美好的音樂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樂,培養高情商的兒童。音樂教師是孩子們眼中的天使,教師的語言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音樂教師應懂得,如何運用優美、智慧的語言感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兒童的創造力。
因此,在蒙氏班里筆者經常看到,老師將音樂貫穿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當中,早晨起來幼兒園老師帶領孩子隨著優美的音樂做操,讓孩子在活動身體的同時,充分感受音樂的美。開飯時間到了,孩子聽到舒緩的輕音樂能安靜的進餐,入廁、喝水、午睡起床等都是在音樂的提示下完成活動。
由于天天都聽著豐富的音樂進行各種各樣的行為,幾年下來,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樂感,而良好的樂感正是學習音樂的必備條件。樂感不是只憑邏輯就能來獲得的,而是通過一定時期的感受與熏陶中獲得的,有了靈敏和豐富的樂感,會使孩子們在心靈的感受上反響更大,相反,如果耳聞仙樂,卻無動于衷,那對學習音樂來說就太可悲了。學習音樂的前提,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樂感,而且還要具備有專注力、有耐心、有表現的欲望等好習性,而這些“蒙式”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具備這些品質。
四、結語
“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于對兒童的充分研究、了解和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更有利于后期音樂的學習。
而蒙臺梭利早教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成績,希望今后的家長們都能接受這種教育理念,兒童們都能從中獲益,使無數兒童將原本已被壓抑了的對音樂的情感重新釋放出來,從而激發了他們潛在的音樂靈性。的學習、表演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和興趣。教師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利資源,充分釋放音樂教學的魅力。奧爾夫音樂教育與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非常契合,對我國幼兒音樂教育進步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